他们为什么放弃国内的学校?
与之对照的是,中国的课间10分钟正成为一些小学生的“痛点”。北京某小学规定,课间10分钟,除了喝水和上厕所,学生不可以出教室,午休时学生也不能到操场玩,放学后要马上离校。在厦门,有学校出动小学生干部督导员,对课间“非常规冲跑”的学生进行记名扣分。
9岁的吴天也对目前就读的学校表示了不满。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罗列出一大堆弊端:校园小,没地方玩;下课不能出去玩,上个厕所还要举手打报告;总是因为调皮被老师批评;考试前夕,体育课要停课。
最令吴天不能忍受的是,就连体育老师都“不喜欢”他。有一次体育课,吴天因为提出了与老师不同的做法,被罚站了一节课,“除了班主任对我好一点,其他老师都对我不好”。
有关体育课的“吐槽”,不只是吴天一个孩子的声音。记者采访了多名对英国预备学校感兴趣的小学生,他们无一例外都被体育课所吸引。
杨女士是介于“打鸡血”和“散养”状态之间的中国家长。她先后送孩子念过一所以与海外教育衔接紧密著名的国际双语学校和一所以“抓得紧”闻名的私立小学。
“一所进度太慢,抓得太松;一所进度太快,抓得太紧。”杨女士本身从事教育培训工作,给孩子选择小学时颇具“专业性”,“一看课程,二看师资,三看环境”。
她告诉记者,第一所双语学校,能保证孩子的运动时间和社团活动时间,却“教学进度极慢”,“完全按照教育部门规定的课程进度来教,很多内容孩子幼儿园就已经学过了。”第二所民办小学,“抓得紧、进度快,但体育课经常被占用,社团活动也没有”。
在杨女士母子看来,到英国读小学,似乎可以解决目前他们遇到的所有问题。一方面,英国教师把“善于激发孩子创造力”挂在嘴边,不会大肆批评孩子,而是善于鼓励、激励孩子;另一方面,英国的课程并不像国内双语学校那样,需要一边完成本土教育大纲,一边增加国际课程内容,相对更纯粹一些。
这么小送出国 好?还是不好?
某教育咨询机构的负责人
孩子越小出国成长越快 最迟不要超过13或14岁
家长如果希望看到子女在国外教育体制下充分发展其天生的个性,那么送孩子出国“最迟不要超过13或14岁”。原因是,“年龄小个性还未完全成型,出国会改变和影响他们最终性格的形成。”
这家教育咨询机构不赞成家长前往陪读。“首先,只有12岁以下的孩子才能接受陪读;其次,家长在身边也许孩子的成长并没有那么快。”必益教育华东区域总监、英国教育产品总监徐正清认为,海外小学和寄宿家庭会尽可能地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关怀,“小到整理衣物,大到规划学习生活,孩子们都能得到持续有力的支持”。
华东师大副教授张麒
孩子太小又无父母陪伴 容易形成心理创伤
单纯从体育运动、课程设置、英语融入角度来说,让一些小学生去英国留学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对低年龄孩子来说,家长必须权衡清楚利弊”。小学四、五年级的孩子尚未结束对父母的依恋关系,如果这段时间让孩子独自留学,“孩子在国外,人际交往规则发生改变,又没有成年人陪伴,有的孩子不仅得不到成长,反而会形成心理创伤”。
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麒主张,家长送低龄孩子去海外留学,最好有一段时间的陪读。(王烨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