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了小朋友,却说是别人自己摔倒的;拿了别人的玩具,却说是别人给的;考试成绩差不敢把试卷拿回家,却说试卷不见了;喊着肚子痛,于是在家玩了一天……对于孩子这些信手拈来的谎言,不少家长表示担心,但却不知如何纠正。天府早报记者调查发现,孩子们各个年龄段的谎言各有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梁老师表示,辨别孩子是否在撒谎不仅要看年龄段,更要了解孩子说谎的诱因。有些谎话在孩子长大之后就会自然消失,不必在意。
说谎是成长的必经阶段
接儿子放学回家时,淳淳妈妈特意等了等孩子的老师。仔细组织了一下语言后,淳淳妈很不好意思地问班主任王老师:“淳淳在幼儿园,是不是不吃饭……”看王老师好像没听懂,淳淳妈又说道:“王老师,最近淳淳回来经常说,老师在学校不给他吃饱。”
王老师耐心地和淳淳妈谈了一会儿。原来这是淳淳的谎话,在幼儿园,老师们每天都给孩子们准备了足够分量的食物。后来经过老师和家长一步步引导,淳淳说出了“真相”,原来他想回家加餐吃零食,所以故意说了谎。淳淳妈觉得幼儿园小班的孩子都开始撒谎了,担心之余在网上搜了搜关于婴幼儿“说谎”,居然弹出了133万条相关消息。
其实,说谎是成长中的必经阶段。据媒体报道,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发展心理学家李康教授针对孩子的撒谎行为进行了20年的研究,结果发现,2岁孩子中,有30%会撒谎;到了3岁,撒谎率达到50%;4岁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撒谎了。美国新泽西医科大学于1989年进行的一次经典研究中,研究者把一些3岁左右的孩子带进单独房间坐下,告诉他们桌上有一个 “惊喜玩具”,要求不能偷看。随后,研究者离开房间,回来后问有没有偷看,结果几乎所有孩子都撒了谎。
分辨孩子谎话正确率仅50%
两三岁的孩子自我意识萌芽,渐渐感受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可以分辨出一件东西属于“你的”还是“我的”,进而逐渐领悟到一件事情可以是“我知道而你不知道”的。当孩子撒谎成功后,会生出更多热情,有意无意地撒谎,享受这种“成就感”。比如说,孩子某天早上肚子疼,妈妈给他请假,不用上学,在家玩了一天。但实际上,肚子过一小会就不疼了,但妈妈还是专心陪伴自己。于是,他就会举一反三,把这种“信息不对称”用在很多地方,比如不想吃菜时就说自己饱了,不想走路就说自己脚疼。
很多孩子会乐此不疲地玩“撒谎游戏”,当遇到“挫折”时,就是一种成长的动力了。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一项研究发现,撒谎要求孩子具有良好的执行(认知)能力,其中包括记忆、自我控制和计划能力。孩子需要隐瞒真相,编出另一个故事,并牢牢记住它,不能前后矛盾,还得控制表情显得自然,尝试组织更有说服力的语言网,这太不容易了。在此过程中,孩子的语言表达、逻辑推理、自我控制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于是,孩子的谎言编织得越来越完美,分辨起来也越来越难。一项研究表明,成年人分辨孩子谎话的正确率基本在50%,和瞎猜没什么两样。
原因分析
孩子说谎的时间不尽相同,总体上来说,孩子在4到6岁的时候说谎最多。研究发现4岁的孩子平均每两个小时说一次谎,而3岁的孩子平均90分钟说一次。当他们会说的话越来越多的时候,你就要注意了,因为到了8岁的时候他们说的谎就基本不会被人发现了。那么孩子说谎的原因有哪些呢?
因为家长的不正当教育,当孩子犯错时一味地打骂,不听原因,孩子想要掩盖一些事情,避免家长的惩罚。
故意夸大自己的一些经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孩子受到他人的威胁或怂恿,要求孩子说善意的谎言甚至是实质性的谎言,这对孩子来说身不由己。
孩子的表达能力不好,所以很容易出现口误,也有可能理解能力有限,对某些事情理解得不够透彻就乱说一通了。还可能是由于记忆的失真或者是想象上的错误,孩子的记忆力不如成人,而说出了与事实不相符合的话。
处于叛逆期的孩子,说谎正是孩子实施叛逆行为的一种表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