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培训迎来“职称考试” 等级认证填补行业空白

2016-11-30 16:51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2016年10月17日,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了《辅导机构教师(中小学)专业标准(试行)》和《辅导机构教师(中小学)专业水平评价标准(试行)》,依据标准开展辅导机构教师专业水平等级认证,在课外辅导行业中建立起类似全日制学校教师专业职称体系的教师专业发展通道,助力行业良性发展。据悉,试行阶段首次等级考试将于12月1日正式启动报名。

需求旺盛 教育培训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尤其在教育资源不平衡,以及公立学校“减负”的背景下,课外培训市场的需求正在日益扩张。

2015年6月,教育部出台《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其中明确指出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由其他教师、家长、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有偿补课,此后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严惩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行为。这项政策的出台也使得家长和学生逐渐从以公立教师为主的小作坊,转向大型品牌培训机构。

由国内知名家长社区家长帮联合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消费者图谱》数据显示,年教育支出在6000元以上的家庭达到38.6%。而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9.9万所,还有其他民办培训机构2.01万所。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K12教育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目前国内K12阶段的在校生人数超过1.8亿人,预计2020年达到2.12亿。刚需支持下,2015年K12的教育规模高达2.3万亿,同比增长10%。

国人旺盛的教育培训需求可见一斑。以销售为导向,重视续班率,是培训机构屡屡被诟病的原因之一。

据了解,很多辅导教育机构在考核教师时采取重视结果、忽略过程的奖惩性评价,这种带有强烈功利主义色彩的考核制度使得辅导教育机构教师教学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受利益驱动,不利于其专业提升和发展。

同时,由于辅导机构没有公办学校的编制保障,无法为其提供强有力的资质认证,辅导机构教师难以产生真正的身份认同和职业成就感。相对于公办学校教师,辅导机构教师在政策获取和专业学习交流渠道上有明显劣势,学习资源和机会的短缺也是其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提升缓慢的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