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条行为是惩罚教育的禁忌
当孩子犯错了,教育孩子是必要的,但是有的家长责罚孩子的方法不对,导致孩子越教越难教。惩罚教育也有自己的规则,遵循规则,才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惩罚孩子时,有6条行为是惩罚教育的禁忌,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是哪些:
禁忌一:当众惩罚。
这是最毁孩子的行为。自尊心强的孩子一旦被家长在大庭广众之下惩罚,会感到很丢脸,抬不起头做人,于是引发了一连串的心理问题。无论家长想怎么教育孩子,必须记住一点,尊严是底线。
禁忌二:补刀。
当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开始恐惧,开始哭泣时,很多家长还是刹不住闸,喜欢用更严酷的行为来惩罚孩子。好像孩子跟家长有天大的仇一样,不把孩子伤透家长就是不满足。
禁忌三:晚上算总账。
有个词儿叫秋后算账,而很多家长喜欢晚上算账。家长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本身就因为工作的压力导致情绪不稳定了,这个时候来处理孩子的问题,只会把小事闹的更大。同时,晚上责难孩子,只会影响他们的休息,影响孩子第二天的学习。
禁忌四:饮食变成说教。
鸿门宴大概是形容这种教学方式的最佳形容词。如果家长喜欢在三餐时指责孩子,各种数落孩子的不是,这与鸿门宴有什么差别吗?每一次进食都意味着一场说教,很容易让孩子养成厌食的习惯,久而久之胃病也随之而来。
禁忌五:泼冷水。
我们非常讨厌不识时务的人,但是,很多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总是喜欢充当那个令人讨厌的人。当孩子很高兴时,比如被赞美了,收到礼物了,家长就开始说教,指责孩子的不是。这无异于一盆冷水破了下来,直接浇灭了孩子的热情。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禁忌六:雪上加霜。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这句话常用来感慨人性凉薄。而当孩子生病,或者精神状态不佳时,仍旧有家长不管不顾,只想着怎么去指责孩子。当身体状态不佳的情况下,人的本能就是会比平常更脆弱,更喜欢有人来呵护。假如家长反其道而行之,只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教育孩子从一开始就不存在所谓的对与错,错的仅在于方法。惩罚教育中的禁忌不要去触犯它,相信孩子会变得更好。
看看各国父母如何惩罚孩子
新西兰父母
冷处理:让孩子体验后果
新西兰人Bernny 儿子2岁半,女儿半岁
在新西兰,打孩子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会体罚孩子。如果儿子在公共场所闹腾,只要不影响到别人,Bernny一般都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孩子,比如随他闹去。如果影响到别人,Bernny会将孩子抱走,将他放在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直到他闹够。Bernny认为,孩子闹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他的某些目的。
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闹腾没有效果,他自然会选择放弃。
有段时间,老大总喜欢往花园的鱼池里扔鹅卵石,并且屡教不改。Bernny会对儿子说:“你看看,你把小鱼砸痛了,把水池弄乱了。水池不漂亮了吧?”然后Bernny会要求儿子把水池里的石头捡出来。有的时候,儿子可能也会耍赖,不肯去捡石头。如果儿子耍赖,Bernny一般不会强迫他去,他会自己下去把石头捡出来给儿子看。如果正好碰上儿子闹着要跟爸爸玩,Bernny就会借机对儿子施行教育:“你看看,你把石头扔进水池了,现在我要去捡石头,没有时间陪你玩。”这时候,儿子会体验到他不良行为的后果。于是,他会明白,他真的不能把石头扔进水池。Bernny认为,孩子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不懂事,他只是控制能力差一点而已,因此,Bernny主张父母把孩子当成人看,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教他学会承担责任,学着约束自己。
日本父母
避免当众处罚:给孩子留下自尊心
日本TsukuBa 儿子2岁半
对日本家庭来说,父亲是绝对的权威。正是因为习惯了服从,所以日本人才成为最守纪律、最富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日本父母会采取各种措施惩罚孩子。比如取消孩子外出玩的计划,甚至让孩子饿上一顿,或者进行适度的体罚等等。
但是,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犯错,父母一般不会当众处罚孩子。
TsukuBa像大多数的日本父母一样,她认为在公共场所处罚孩子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而且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因此,她会在回家之后再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或者给孩子一些惩罚。
韩国父母
惩罚有新招:没收孩子的手机!
对于那些任性不听话的孩子们,作为惩罚,父母如果不希望使用体罚或者把他们和活章鱼一起关进衣橱的话,可以考虑没收孩子们的手机。
韩国一家广告公司的研究表明,手机现在已成为韩国青少年最钟爱的私人用品,没收他们的手机无异于让他们抬不起头来。
CheilCommunication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13到15岁的青少年,有77.5%认为手机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装备,对16到18岁的年龄阶段,这一数字是76.7%。
调查表明如果失去手机,青少年会感到孤独无助。没收他们的手机,将是一种很有效的惩罚。(内容综合心贝亲、环球网、搜狐教育、教子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