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校园欺凌亟待提高专业度(2)

2016-12-22 13:06 中国教育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教育时评:反校园欺凌亟待提高专业度

家校双方都需要反欺凌培训

发生了欺凌事件以后怎么办?孙云晓提出要相信“儿童是儿童问题的专家”,不要光是大人在争执,把孩子搁在一边。要让孩子知道所有伤害到别人的行为都要承担责任,即使没有恶意,造成伤害就必须要道歉,必须要承担后果。如果孩子对恶作剧一直无所谓,不吸取教训,久而久之就会演变成欺凌。“班委会等儿童组织可以发挥作用,让孩子学会怎样处理纷争,怎样面对暴力,这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刘华蓉也强调小伙伴之间的非正式群体,田径队、足球队、兴趣小组等,都能够给孩提供支持和帮助。

金超然认为,干预校园欺凌首先要构建反欺凌的校园文化,营造反欺凌的氛围。要给孩子传递正直、善良、正义的价值观,提升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同时加强监管厕所、礼堂拐角这些容易发生欺凌事件的地点。

“相当多的老师没有能力去发现孩子中存在的欺凌现象,如何把防欺凌文件落到实处,怎么判断欺凌、怎么帮助学生走出欺凌,事后有没有修复机制去修复孩子与同学之间、学生家庭与学校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都是需要专业培训的。”刘华蓉认为,目前这方面的内容很少甚至是空白。一旦发现了欺凌现象,学校的批评权和惩戒权应当被保护,该怎样追责、怎样惩罚、怎样提供法律矫治,都不能出现真空和失控状态,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司法制度。

“法律上我们要向美国学习,对校园欺凌行为采取零容忍政策,比如规定围观也是犯罪,因为欺凌者往往因为有人壮胆就更无法无天;比如规定未成年人也要承担责任,言语威胁也是欺凌。”赵珂同时也呼吁加大对广播、电视和网络的审查和检查力度,不能随意传播暴力色情的信息,需要媒体负起社会责任来。

“防校园欺凌的三个关口分别是家庭、社会和学校。父母强势或者有暴力行为,孩子对别人使用暴力的概率要大得多。在家里和社会上喜欢对别人动手动脚的孩子,才可能在学校里动手动脚。反过来,在校园里欺凌别人的,走到社会上、回到家里更可能欺凌别人。”储朝晖说,学校不是万能的,三个主体都要解决自己的问题,采取更好的解决方案。

首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蒋建华认为,校园欺凌问题要结合社会转型的背景来讨论,要综合治理,软硬兼施。硬的方面,法律要根据社会的现状适当修改,要有一系列的政策供给。软的方面,综合治理要靠学校的主导作用,老师要站在反欺凌的第一线,家长也不能缺位。

蒋建华说自己曾经用三招教一个单亲家庭的男孩子应对校园欺凌,“第一要把学习搞好,第二体育要好,要变强,第三就是别去欺负人,你妈妈没有那么多钱去赔人家。非常管用。”

岳坤认为有必要借鉴日本的经验,建立校园欺凌事件认定及上报制度。学校和教师应该学习校园欺凌相关知识,有能力识别欺凌现象,辨识可能存在的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学习早期干预的技巧。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