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那些走入名校的,绝大多数,当初是被定律“你读的学校名气有多大,你毕业后的工资就有多高”所左右的。但是,这条定律并不是永远正确的。
首发于2015年6月24日的《IS IT WHERE YOU GO OR WHAT YOU STUDY? 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COLLEGESELECTIVITY AND COLLEGE MAJOR ON EARNINGS》和2016年1月31日的《DoElite Colleges Lead to Higher Salaries? Only for Some Professions》两篇文章,通过跟踪调查并分析了7300名大学生毕业十年以后的去向,得出这一结论:对于某几个职业来说,名校学生的薪酬水平的确比高人一筹,然而在其他几个领域却没有丝毫区别。
尤其对商业和文学艺术领域来说,名校出身的确对于学生未来的工资高低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对于诸如科学技术、工程、数理领域而言,这方面的公司、机构并不很在意大学毕业生是否来自名校——薪资的评定标准也遵从一样的理念。
在其他几方面,学校名望和未来薪酬之间的关系也是剪不断理还乱。首先,对于未来的种种考虑削弱了学生做选择时的价值观;其次,一些因素干扰了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诸如选择这个专业,它的毕业时间要比另一个专业要晚,或是它对于学生来说根本就是个没法毕业的专业。这些往往会使他们慢慢淡忘或者完全不考虑未来可能的薪酬优势。
大学声望除了影响收入,还会影响什么?
进入了理想大学,并不能保证攻读理想的专业。在某些大学,热门专业往往招生人数有限,这就意味着即使是被学校录取,还需要再次面临专业选择。此外,很多学生热衷于获取某一学校的大学文凭,是因为它能成为更好的研究生项目的敲门砖,因此学生并不是特别关心在本科阶段能在那个领域学到什么,浪费大学四年的宝贵时间。
最后一点很重要: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不容忽视。在竞争性强的院校里,许多高中时期的尖子生发现自己处于中下游水平时,心理上的适应与调整最困难。
所以,学校是否能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融入新群体,体验全新的校园生活等,这种精神上的益处远比大学毕业后的经济回报有效得多。最终,择校还是要基于学生的天资条件,兴趣爱好。应该考虑与评估的是:进入一所大学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何种现实情况和身心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