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寒暑假成“第三学期” 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干什么

2017-01-24 14:30 千龙网

寒暑假成为城市中小学生的“第三学期”,早已不是新鲜事。中国教育学会日前发布的《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家长在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中的支出规模超8000亿元。其实,寒暑假孩子除了课外班还有很多选择。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培养孩子或许也要“慢”下来,让我一起看看,除了课外班,寒暑假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干什么。

培养兴趣

有家长不仅给孩子报了补习班,还报了一些其他兴趣班,而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存在着盲目从众、跟风的行为,给孩子报兴趣班有时更匆匆潦草,甚至有家长根据自己的爱好而不是孩子的兴趣来选择,强迫让孩子去学。

教育研究者认为,补的东西要么是孩子所欠缺的,要么是孩子感兴趣的。根据近几年家长给孩子报补习班的数据显示,有一种补课是家长觉得孩子的欠缺,而不是孩子真正薄弱所需,对于孩子来讲,这样的补习是被动的,效果一般不会很好。

教育专家表示,孩子究竟上什么补习班或兴趣班,要根据孩子实际来进行确定,不能仅凭孩子一次没有考好的成绩就匆忙认为孩子该科目需要额外“加餐”,而兴趣班一定要建立在孩子的兴趣之上。

假期制定学习计划前应该先了解孩子,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咨询专家王艳表示,“现在,你要告诉家长假期里孩子不应该补课要好好玩,这是不现实的,面对应试的压力,家长们只能选择把假期变成孩子的第二个课堂。”

其实,假期里让学生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教他们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保护好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比补课来得更实在。

你的孩子到底有哪些问题,补课是选择一对一的还是参加补课班?每个孩子学习的兴奋点不同,是靠听还是靠看,你都要去研究,当你发现孩子不快乐的时候,要利用下班后的时间与他共同寻找快乐的东西。你只有了解孩子后,才能做到省钱还省精力。

家长不懂得如何教孩子,没关系,重要是家长应该有意识尝试着去了解、掌握、学习指导孩子的知识和能力。家长也需要成长,成长后自然就会辐射到孩子。

补习惯——阅读、做作业习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经说过:“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读书所带来的改变是一件很缓慢的事情,阅读不仅能使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还会发展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除了阅读,还有作业。作业不是负担,而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然延续,是一种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做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为了交教师的差,或是应付家长。所以做作业,“拖、抄、代”的做法要不得。在做习题时要认真思考,总结概念、原理的运用方法、解题的思路、并且尽量多记忆一些有用的中间结论。

其次,是细心审题。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学会抓字眼,抓关键词,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上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还要培养自己能从作业,考试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的能力。

再次,是练后反思的习惯。

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如: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有无其他方法?哪种方法更好?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最后是收集错题的习惯。平时要把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随手拿张纸记下,经常看看,看会了、记住了才扔掉。有价值的就用专门的本子记下,并找些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相关知识点研究一下它们的异同,解题的技巧和办法。考试时复习错题效果也很好。

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承载道德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六方面的教育。

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有组织的集体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活动,是对中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生活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组织中小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社会,有助于中小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感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明确社会进步的方向,培育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研学旅行还可以让中小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乡村、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走进科研院所,可以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取得的伟大进步,引导中小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培育中小学生的国情意识。

还可以走进祖国名山大川,走进革命圣地,走进改革开放现场,引导中小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领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体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能够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引发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育中小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

此外,中小学生还可以走进我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当代文化“现场”,走进历史“现场”,能够引导中小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内心激发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由衷的崇敬之心、敬畏之情、践行之志。

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养成,创新精神只有在创新活动中才能培育。研学旅行有助于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修复亲子关系

假期原本是修复亲子关系的契机,反而矛盾重重。假期综合征,如何破解呢?亲子关系,如何在假期更增进一步呢?

成长教育家、上濒教育创始人兰海认为首先觉得需要界定假期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假期的存在是为了让孩子们过一种和学校不同的生活,所以当孩子在假期里表现出和在学校不一样的状态时,是很正常的。关键是父母和孩子双方怎么看待假期是用来做什么的这个问题。彼此对假期的期待不一样,就会造成彼此之间的冲突。 

比如,孩子觉得平时学习太累了,假期就想放松就想睡觉,第一天可能睡到九点起来,父母还能容忍,第二天第三天,连续都睡懒觉,父母就会觉得很难接受:为什么孩子的习惯一下子变坏了?  

所以,最重要的是,在假期之前,父母和孩子就假期用来做什么这个事情一起讨论,然后达成一致,而一旦达成一致,双方都要严格遵守。 

当父母和孩子先界定假期的意义和价值之后,那么在假期的内容设定上,兰海建议可以有30%的时间,用在学科上的学习;剩下的70%,多帮助孩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兰海建议父母多放手,给孩子自由,让孩子在假期中得到更好的放松,更多的娱乐和运动,让孩子在旅游和运动中,锻炼他们的自我管理的能力。把假期当做孩子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好时机,父母和孩子就都能充分利用好假期这个好时机了。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培养孩子需“慢”下来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有谁见过马拉松运动员上场就抢跑甚至冲刺的吗?没有。道理很简单——马拉松拼的不是短程爆发力,而是恒心、耐力和体力,绝不会在起跑线上定输赢。

成长、成才、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基础教育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阶段,尤其小学更是基础中的基础。这时候的教育一定急不得,需要“慢”下来。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我们了解儿童的学习、成长规律提供了依据。他认为,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其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方式有别于成人,应根据儿童的认知方式设计教学。所以,如果家长一味让孩子超前、超量学习,无异于揠苗助长。这当中产生的压力、挫折,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

与此同时,教育还要考虑到孩子发展的个体差异。有的孩子观察力强,有的记忆力好;有的爱动,有的喜静;有的善于理性思维,有的长于形象思维。家长作为最了解自己孩子个性、特长和禀赋的人,如果总拿“没精力陪伴,没能力辅导”当借口,盲目跟风把孩子送到辅导班,无疑是在推卸责任。因为再好的辅导班也无法代替家庭教育和父母陪伴,无法代替自由玩耍和亲近自然。

基础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起点,应该覆盖儿童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说,既要保证儿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学习能力,也要使他们懂得基本伦理道德、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成长需要时间。我们要像对待禾苗一样对待孩子,让稚嫩的心智在阳光雨露滋润下自然成长。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昆明日报 现代教育报 腾讯网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