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给孩子看病 先得哄孩子

2017-03-13 15:51 北京晚报

儿科医生给孩子看病,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高超的医技,还需要会“哄孩子”。儿科医生们都是如何“哄孩子”的呢?他们各有各的妙招。

紧跟趋势学习最前沿的动画片

“铠甲勇士!”“变身!”

“巴拉巴拉小魔仙!”“变变变!”

这是在幼儿园?不,这是在北京儿童医院的眼科诊室,正在出诊的是眼科副主任医师余继锋。

每次出诊时,余继锋都会遇到“变身”为动画片主角的小患儿,他也会用动画片中的经典语言和孩子们交流,这是他“哄孩子”的一种方式。其实,北京儿童医院的医生们都有哄孩子的“绝招”。96岁的院士张金哲是我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一。如今,他还坚持出门诊。熟悉他的孩子家长都知道,张金哲院士是孩子们眼中“会变魔术的医生爷爷”。一个诊疗时用的小耳镜,都能成为他变魔术的道具:“你看好了啊,它现在在我手心里,你再看看,耳镜变没了吧?我再给变出来啊。”当魔术吸引了孩子注意力的时候,他会把耳镜递给孩子:“你玩玩这个?我玩玩你的肚子?”

余继锋继承了儿科人哄孩子的传统,不过他的办法更多。其中,最常用的是“情景模拟”,余继锋说,模拟情景的前提是“要懂孩子的世界。”一天中午,余继锋正准备结束上午的诊疗工作,诊室里来了个像洋娃娃一样漂亮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因为霰粒肿曾经到其他医院就诊,当时因为怕疼,她又哭又闹,就没做成手术。得过霰粒肿的成年人都知道,这种病虽然不严重,但是特别疼,而且手术时也会疼。这次来就诊前,孩子的妈妈专门给孩子做了“思想工作”,可小女孩进入诊室后,还免不了会紧张。余继锋注意到,女孩的手里拿着一个小棍儿,“你是不是想当巴拉巴拉小魔仙啊?”余继锋的这句话,一下子让小女孩卸下了防备。她有些恨恨地说,“对!我要把你变没了!”小女孩拿着小棍儿,喊着“变变变!”余继锋也特别配合地躲到女孩的身后,“把我变没了!”女孩笑了。

这次沟通,让小女孩彻底放松下来。接下来做局麻手术时,她果然像承诺的那样“一声没哭。”手术台上,孩子特别安静,余继锋甚至一度有点紧张,心里直打鼓:“告诉孩子不要动,她就一动不动,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吧?”手术很快完成了,余继锋看到小女孩平安无事,才放下心来。

“你疼吗?”“疼,但是叔叔说了,这种疼能忍住,我就忍住了。”那一刻,余继锋特别感动,“我知道,这是她对我深深的信任。”

女孩们喜欢当小魔仙,男孩们喜欢什么呢?现在四五岁的孩子,都喜欢当“铠甲勇士”。这些知识,是余继锋陪自己6岁大的儿子看动画片时学来的。平时的积累在诊室里都能派上用场。有一天,诊室里来了一个不停眨眼睛的小男孩。这个6岁的小男孩穿着铠甲勇士的服装走进诊室,不停地喊着“变身!”“变身!”余继锋能看出他的焦虑,他接着男孩的话来了一句“拯救地球!”小男孩眼睛一亮,觉得遇到了“同伴”。余继锋知道男孩的心思:其实他是怕,他希望用这样的话来鼓励自己。余继锋和小男孩商量,“咱们在拯救地球之前,先来拯救一下咱们的眼睛好不好?”

余继锋是一个紧跟儿童动画片“时尚”的医生,“我觉得这也需要学习。”几年前,孩子们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后来孩子们看《熊出没》,余继锋在家里也看,现在男孩们看铠甲勇士,女孩们喜欢巴拉巴拉小魔仙。更小的孩子,来到诊室会奇怪地问医生,“你是河马吗?”这是因为这些孩子看的幼教图书中,医生都是河马的形象,“每次孩子们要摸摸我的耳朵或者按按我的鼻子,我也会配合。”余继锋的诊桌上,有各种动画片的贴画;他的手机里存着动画短片,“遇到孩子检查不配合时,我也会给他放一段”;他的脸上,常挂着微笑,“不管多累,一定记得微笑。孩子们虽然小,但他们感受到你的善意。”

不起眼的小道具都是学问

给孩子们看病,他们说不清自己的症状;需要孩子们配合做些检查时,他们往往也难以准确按照医生的意思去做。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主任吴力群经常在办公桌上保留几张患者的挂号条,或者放几张小纸条。为什么放着看起来一点都不美的纸条?原来这是吴力群给孩子们做检查时使用的小工具。“儿科综合门诊中,最常见的就是呼吸系统疾病患儿。”吴力群说,呼吸道疾病要用听诊器听听肺,有时需要深呼吸才能听清肺部啰音,但是问题来了: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懂得什么叫“深呼吸”吗?答案是否定的。怎么能让孩子配合来做深呼吸呢?吴力群总结出这样的小妙招,“来,咱们比比谁吹得高,你先来!”孩子们吹小纸条吹得特别起劲儿,这时吴力群就赶紧拿起听诊器,抓紧时间听听肺内有没有啰音。

看感冒发烧的孩子,少不了要看看嗓子。有的孩子知道是来看病的就是不张嘴,医生怎么能让孩子张开嘴?吴力群常说,“我看看你的牙白不白?你的牙有小白兔的牙白吗?”遇到检查时大哭大闹的孩子,吴力群就会从兜里掏出一支笔,“你看看这是什么颜色的?”孩子一愣神,看了一眼。“趁着这几秒钟赶快检查,孩子很快就反应过来会接着哭闹。”在东方医院儿科,每个医生兜里都会有很多支笔,“不是写字,而是分散孩子注意力。”有的孩子用笔“糊弄”不了,吴力群就拿起小手电,让孩子追着光找找看。

不同年龄段的患儿中,医生最怕遇到两三岁的孩子。“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讲道理;特别小的孩子,还不太懂来医院看病到底是咋回事。”两三岁的孩子,道理懂点又不全懂,偏偏力气又很大,被孩子拳打脚踢甚至抓破脸也是医生们经常会遇到的情况。“多数科室的医生只穿白大褂,不穿白裤子;但儿科医生必须要穿白裤子,一天下来,肯定会被孩子们踢脏;被孩子吐一身也是难免的。”孩子们在治疗时,也会紧张。东方医院儿科准备了很多小玩具来鼓励孩子,“有时候是一只小恐龙,有时候是一辆小汽车。”这些办法,都是为了能帮助孩子们早日康复。

医生就是“爱的容器”

梁月竹是北京安定医院的儿童精神科主任医师。给精神心理障碍的孩子看病,对于医生来说,挑战更大。“小孩子,主要是依靠医生的观察能力;大孩子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则需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有一天,一个高一的男孩被妈妈“押到”安定医院来看病。他的问题是厌学,不写作业,人际交往障碍,心烦,顶撞老师和家长……轮到他们就诊时,妈妈特意提前进入诊室,担心地告诉梁月竹:如果孩子有不礼貌的情况,医生千万别生气。随后,大男孩进入诊室,让孩子妈妈没有想到的是,就诊过程中,孩子和医生沟通得非常好,并没有出现顶撞医生、口不择言的情况。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哄’孩子不需要玩具,但是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真诚、善意以及对他的认可。”梁月竹见到男孩后没有质问他:“你为什么不上学啊?!”而是关心地问:“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我有什么可以帮到你的吗?”这几句话看似平常,实际上代表着“医生和我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与精神心理障碍的孩子交流,不仅语言重要,表情、仪态都很重要。“其实,人的潜意识是可以交流的,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一个孩子走进诊室,他能从医生的表情、说话的语气、身体的姿态等不同维度体验到医生的潜意识,如果他知道你是关心他、理解他、认可他这个人,他就愿意和你交流。梁月竹说,医生就是“爱的容器”,诊疗时爱源源不断地溢出,让就诊的孩子特别是需要交流的孩子们感受到医生的爱,他们就能更好地卸下盔甲,敞开心扉,与医生相对顺畅地交流,从而更有利于评估孩子的心理状态,制定治疗方案。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