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时代已经到来,在这样的时代中,什么样的教育能够让中国的小学生领跑未来呢?
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中心小学邵学良校长这样说:
我相信人工智能代表着世界的未来,尤其是去年Alpha Go 成功击败了人类棋手,代表着人工智能在“思考”行为中有了突破。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出来,我们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和美国、日本还有一定的差距。更重要的是,从教育的层面,有更深的差距。美国在十几年前就有机器人格斗比赛,就有编程体系课程,很早就提出了STEAM教学。而我们的STEAM是在近几年才在教育界中有更大的影响。
回顾历史,任何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最终都是在教育事业上发生最光辉的影响,因为只有教育才能让技术才会使技术的革新可以传承和继续发展,也只有能在教育事业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革新才能称得上伟大。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都关注着最新的科学发展、社会发展,因为在现今这个发展快速的世界中,教育要跟得上发展,我国的教育也要跟得上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
既然我们认定人工智能是未来世界的一个大趋势,那么学习人工智能、研究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也就应该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之一。
STEAM教育包含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工程学、工业美学以及理论数学等实用型课程,这些课程也恰恰是启发孩子对人工智能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探索、了解人工智能科技的阶梯。通过引入体系化的STEAM课程,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有规律、由浅入深的认识现代前沿科学,尤其是通过机器人课程、编程课程了解、探索人工智能的原理,并引导孩子们对人工智能有更直观、更清晰的认识。
举个例子,我们把编程课程分为不同的阶段,从简单的变成做一个网站、到复杂一点做一个互动的程序,到更复杂的做一个可以交互的类似人工智能的程序,孩子们就会了解,原来编程就是和机器沟通的语言和工具,就像我们学习我们利用语言和其他人沟通一样,这样子了解,人工智能在他们眼里就不再神秘、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可以去探索、学习甚至成为以后的事业。
在这同时,我们也希望孩子们对其他的科学也能产生足够的兴趣,多元的接触这个世界。我们正在研究筹建一套博物课程——让孩子自己做博物馆。我们在上个学习实验性的让孩子们在我们的图书室做了一次海洋博物展览,孩子们用自己做的手工简报、做的塑料海洋动物,创意性的做出一个海洋博物展览,非常的有趣,同时大大的启发了他们对海洋生物的兴趣。我们今后也做类似的事情,并且体系化的做,普遍化的做,比如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小鬼历险记之72变》栏目的在我校进行的小演员选拔,我看到是把智能的技术,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挺希望全校的同学都能参加,这些都是很多家长都不了的新科技,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去接触,了解,从而激发兴趣产生创新与创造力。总之,我希望所有马驹桥中心小学的学生们,都能接触到最丰富的世界。
邵学良现任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中心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为使学校获得更加强大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邵校长带领马小人返璞归真,拨开种种纷繁复杂的教育表象,从深层次上探寻教育的真谛。围绕教育深综改以及核心素养要求,结合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约翰•杜威的“教育生长理论”为基础,确定了“生长教育”特色文化理念。
近年来,在生长教育实践中进行了深入的理性思考,以“生长” 教育文化为精神内核,以教师发展为切入点、以生长教育课程体系为主导,通过环境、课堂、教育活动渗透,全面落实生长教育特色文化理念。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民主公正的管理文化;服务生长、融通整合的课程文化;依学导教、共同成长的教师文化;基于生长、整体育人的课程文化;自主发展、共同进步的学生文化;融合互动、共同提高的公共关系文化。
在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基于马驹桥地缘优势整合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兴趣小组、主题课程、社会实践,精心打造适宜马驹桥孩子生长的《千里马主题课程》。低年级段主题:小马过河;中年级段主题:骐骥一跃;高年级段主题:志在千里。让每一名儿童像小马驹一样,在马小这片生长沃土上张扬个性、茁壮成长。基于儿童生活、生命和生长需要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让儿童的幸福生长呈现个性化、多元化,使课程真正成为儿童生长的 “加油站”和“助推器”,也使学校教育呈现出了万千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