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安日报 “电子书的便利使得我的阅读范围更加广阔,阅读量也多了。纸张和电子产品只是载体不同而已。”西北大学大三学生王锦月说。近日,记者走进3所西安高校,对大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了调查。
2017年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纸质报纸和期刊的阅读量分别为44.66期(份)和3.44期(份)。与2015年相比,纸质报刊阅读量持续下降。相对而言,大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更高。
记者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最喜欢读各类小说。在大学图书馆工作的刘老师表示,对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来说,阅读碎片化,一方面使得学生们“杂学旁收”,另一方面也使得阅读有深度的读物变得不大容易。各高校的调研数据也显示,大多数学生平均每天课余阅读时间为1至3小时,一半左右的学生选择利用碎片时间读书,且阅读电子书多于纸质书。
记者收集了长安大学等几所高校统计的借阅数据,发现除专业书籍外,文学类、哲学类图书的借阅率最高。如各校2016年度本科生借阅率排名前10的图书有《梦的解析》《围城》《红楼梦》《平凡的世界》《雷雨》等。
经典读物借阅量不低,那么阅读效果如何?以中国四大名著为例,调查发现,超过六成的大学生表示读过四大名著,但真正读完原著的不超过三成。一位中文专业学生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四大名著里,我完整读完的只有两本,其他两本尝试过多次,发现确实很难坚持读下去。”
在大学图书馆工作的刘老师看来,为了“消遣”或“应试”而阅读的学生不在少数。刘老师建议。大学期间,同学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读书观,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的习惯才能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