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留学 近代中国的五次浪潮(3)

2017-05-31 10:11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留学 近代中国的五次浪潮

  庚子赔款下的留美高潮,收获丰厚高知人才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规定向诸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这就是所谓的庚子赔款。

7年后,也就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二十五日,美国国会出于其在华长远利益的考虑,通过了把一部分赔款退还中国的议案。中美双方拟定了一项协议办法,利用这笔赔款遣派中国学生赴美国各大专学校深造,并创设清华学堂,作为中国青年赴美各大专学校深造的预科。

从美国退款开始的1909年到清华学堂成立的1911年,举行了三次甄别考试,以挑选直接赴美留学青年。其中宣统二年(1910年)七月,游美学务处举行第二次考试,所考科目有:中文论说、英文论说、历史、地理、算学及德文或法文。而且规定上述科目除中文论说和德文或法文外,一律采用英文考试,足见考试难度之大。考试结果,400名应试青年中有70名考中,第一名为上海南洋中学的杨锡仁,平均成绩为79.207分;后来成为著名语言学家和作曲家的赵元任以73.4分的成绩名列第二,竺可桢考了63.8分名列第28,胡适考了59.075分,列第55名。

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到1929年改为清华大学,派往美国的留学生达1279人。这样,以清华为中坚力量,便形成了清末民初赴美留学的高潮。

留美学生大都学习刻苦、成绩优良。茅以升考取清华留美生之前是唐山路矿学堂的毕业生,他到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院留学,仅用一年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令教授们赞叹不已。而且,由于他入学考试成绩特别优秀,校长亲自宣布:今后,凡是唐山路矿学堂毕业来康乃尔大学研究院的,可以免试注册。

侯德榜1913年由清华学堂赴美麻省理工学院留学,1917年获化学工程学士学位,后入柏拉图学院学习制革,获制革化学师文凭。1919年他又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化学工程,两年后即获博士学位。

胡适在演讲方面收益较大,到四年级时,他获得卜郎吟论文奖,这项荣誉由中国留学生取得,在新闻界引起了震动。当时纽约各报都加以报道,这一来社会各界团体都来请他去演讲,甚至美国文化重地波士顿市内的“卜郎吟学会”也来邀请他去演讲。

在1955年3月公布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这一时期的清华留美生就有诸如周培源、梁思成、汤用彤、杨石先等29人。

 甲午战败促使向日本学习,留日学生成了反清革命主力

甲午战败的耻辱,也使很多中国人意识到,昔日的学生已成了今日的老师,向日本学习,逐渐成了社会上很多人的共识。洋务重臣张之洞就是倡导青年学生留学日本的积极鼓吹者,他的主张也备受朝廷重视。而当时日本政府中的一些人出于培植在华势力的信念,也主张积极接受中国留学生。

于是,清政府从关系其安身立命的“新政”出发,决定广派留日学生。1898年,清廷派黄遵宪继裕庚之后任驻日本公使,并在所拟呈递日本方面的国书中表示了中国派遣学生的决议。这样,留学日本的帷幕就拉开了。

当时的中国,赴日留学已成为青年人向往的理想和目标。据出使大臣杨枢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正月的统计,在日的中国学生已达1300多人,其中学文科的有1100多人,学武科的有200多人,这之中有大量的自费生。到1904年增加为2400人,1905年为8000人,1906年达12000人。1906年是留日最高峰时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当时的中国青年急于求成,希望在短期内掌握一技之长,归国后即可施展才能。他们出国前没有作扎实的准备,以官费生来说,稍具一般知识或稍经考验,即可膺选;至于自费生,一旦有了经费来源,便可被批准出洋,毫无计划可言。加上一些日本教育家也鼓吹中国急需的是有某种技能的应用人才,学问高深的专门人才可以慢慢培养,于是,为中国留学生开办的速成科和普通科大量产生,形成了留学的主流。

关于留日学生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有鲁迅、郭沫若、李叔同、田汉、欧阳予倩这样的名字,自然可以说明一切。而留日学生在推翻清朝统治革命中的贡献,更是有着突出的作用。

留日学生们为辛亥革命作了大量的舆论宣传,当时留日的各省同乡会差不多都有自己的刊物,如《江苏》《浙江潮》《湖北学生界》《河南》《四川》《洞庭波》,等等。1903年后,这些刊物一致鼓吹革命,宣传反清。1905年11月创刊的《民报》以宣传同盟会的三民主义为总纲,在抨击清政府、鼓吹反清革命、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学说方面成绩卓著。留日学生还编写了大量的图书,为反清革命提供精神武器,其中以邹容写的《革命军》和陈天华写的《猛回头》《警世钟》影响最大。这些小册子很快流传全国各地,特别是两湖学堂和新军军营,对促进各地武装起义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05年后,随着同盟会的成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了高潮,又过了6年,便爆发了埋葬清王朝的武装起义。在此期间,留日学生成为骨干力量。据统计,从1905年到1907年,同盟会为数可考的会员有379人,其中354人是留学生,占93%,而绝大多数是留日生,如黄兴、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秋瑾等还主持同盟会的工作。为了将革命推向全国,许多留日生放弃了学业回国活动,他们组织和参加武装起义,不少人血洒疆场。如徐锡麟、秋瑾分别在安庆和大通起义中英勇就义。 (本文写作参考吴霓著《中国人留学史话》,刘志强、张学继著《留学史话》,谢长法著《中国留学教育史》等,特此致谢)

责任编辑:闫莉青(QL000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