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家访来了

2017-08-24 16:03 千龙网

千龙网北京8月24日讯 (记者 杜铮) 又到一年开学季,又到一年家访时。家访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但真正被家访过的孩子没几个。随着北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渗透给每位教师。越来越多的教师走入家庭,家访已经不再只是个“传说”。但凡事总有第一次,对于第一次被家访的孩子和家长来说,难免有些紧张。

听着很近,但感觉很远的家访真的来了

茉茉9月即将入园,前两天茉茉妈张女士接到老师要家访的电话。面对这从未经历过的家访,张女士告诉记者,感觉家访这件事很“高冷”,她不知道老师会聊些什么。于是她把自己想了解的问题都记在了本子上。记者看到张女士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幼儿园课程怎么安排、幼儿园有什么教学特色、以及孩子自身的特点、喜好等在内的12345······

同样是经历第一次家访,北京雷锋小学二年级五班的黄千朔同学迎来了班主任教师周红。在40分钟的家访中周红了解了黄千朔的学习、生活环境,并对孩子暑假作业进行了点评。由于新接班,对班上的孩子并不了解,周红还让黄千朔做了才艺展示。

黄千朔的妈妈石女士告诉记者,“家访”这个词对于她来说,听着很近,但感觉很远。从小到大总是听到家访,但从来没真被家访过。她说,特别感谢周老师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家访,比如看电视这件事孩子并不太听家长的话,但老师来了就不一样了,规定看电视的时间后孩子基本能够“照章办事”。

周红在黄千朔家除了聊学习,聊得更多的是日常生活。孩子在平时应做哪些家务、阅读哪些书籍,今后在学习生活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石女士说,家访后心里踏实多了。自己和孩子了解老师的同时,也让老师更加了解孩子,加快“新旧过渡”。她希望每年都能有老师来家访。

家访真的“高冷”吗?老师说:NO

针对家访,东城区第二幼儿园陈佳告诉记者,“家访”其实并不“高冷”。通过家访,教师了解孩子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并介绍孩子入园初的班级工作安排,以及对家长的担忧进行解答。当然,也会根据孩子自身情况给出一些家庭指导建议。教师会与孩子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一起游戏,初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好的帮助他们适应入园生活。

当然,陈佳也希望家长能了解并重视家访的重要作用,尽量让孩子一起参与家访,能够真诚与教师沟通孩子的情况及自己的困惑,针对教师提出的相关建议也能积极配合。

和幼儿园家访不同,北京邮电大学附属小学班主任叶薇刚刚从学生家回到学校。她告诉记者,自己的家访一般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和孩子聊聊上学期的总体表现;第二部分聊聊这个假期都玩了什么、学了什么;第三部分会说说下学期对孩子的期待。

叶薇说,一般自己会选择周末或者晚上进行家访,以免打扰家长的正常工作。其实家访只是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环境。很多时候教师走进一个家庭,看的不是房子有多大、装修有多奢华。其实通过聊天以及孩子的学习空间,就能看出一个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有的家长平时工作很忙,可能班主任一学期都没见过家长。通过家访,不但能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对于孩子提高综合能力,进家后可以给家长更多切身建议,从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给予合适的引导,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家访到底为什么?

北京市东城区回民小学开展家访活动已有10余年,该校每年针对所有学生都会进行入户、电话、微信等多种形式家访,而入户家访,基本在寒、暑假进行。班主任、副班主任,包括任课教师都会亲自走进学生家庭。

该校校长鲍宇红表示,通过一个简单的家访,教师能够了解孩子的日常状态,并将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学风校风等传递给家长。这样能让家长认可学校的工作、教师的付出,从而更加支持教师的工作。其实家长有时不是不理解,而是不了解;不是不重视,而是不知道。做好家访工作还能化解家校矛盾、家庭矛盾,以及学生及教师间的误解。

“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在教改中多次被提到,家访也更重视、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家访给“因材施教”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让老师、家长们真正感受到这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也是家庭教育的补充。

责任编辑:薛鑫(QL0016)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