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

2017-09-05 11:20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林崇德_副本

林崇德,出生于1941年2月,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中组部联系高级专家。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重要学术职务。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人事部1994年)、“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2000年)、“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教育总工会2001年)、“全国师德模范教师”(2004年教育部党组协同中宣部表彰的全国五位师德模范之一,是唯一的一位高校教师)。“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组部、中宣部、人保部和科技部联合表彰2014年)。

“教书育人”是林崇德先生的挚爱事业,“培养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是他的教育理念。截止2016年,他培养出了88名博士,为中国教育界培养了一批具有突出贡献的学者、专家。这些毕业生普遍有四个突出特点:

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些学生对国家有高度的认同,有坚定的爱国情怀,比如2002年他的学生辛涛在美国攻读第二博士学位时,妻子怀孕临产,辛涛把妻子送回国生孩子。在很多人千方百计要把孩子生在美国成为美国籍的孩子的情况下,辛涛用实际行动回报了林老师的信任,也表现出坚定的爱国情操。

业务过硬。他们中已有61位晋升为教授,49位成长为博士生导师,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全国各高校心理学学科带头人中有半数以上是他的学生。

综合素质高。他们中很多人既是学者,又具备管理能力。有21位学生成为局级以上的管理干部,担任大学校长或副校长等职务;两位全国人大代表,其中一位是常委。

业绩突出。他们中不仅有学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与模范人物,而且还有几位是国内著名的企业家。

林崇德老师始终秉持“教师的师德是学生质量的前提”的理念: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是林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与理想,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他的信念。面对着今天社会上思想混杂的形势,他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7届毕业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对毕业生提出三点希望,即了解国际规则巨变,讲好中国故事,始终坚持爱党爱国的理念;既要从事高精尖研究,更要满足国家当前重大急需做好应用研究;廉洁守法,“不要伸错口袋,不要上错床”。他的发言引起了会场多次热烈的掌声,会后一大批毕业生前来请教探讨未来发展的问题。为人师表,践行“学为人师,行为师范”的准则,坚持做有道德情操的教师。林崇德始终坚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准则,从不收学生的任何礼物,也从不收与学术兼职工作有关的任何礼物与财物,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诠释了“良好道德情操”的内涵。他的这种廉洁行不仅影响了他的学生,也影响了他的家人。2004年国庆节假期,林崇德携带一家人到上海看望他病危的父亲,他父亲看到曾孙子也一起来了,主动牵头太爷爷、太奶奶、叔爷爷、姑奶奶等给他红包。当时林崇德的孙子刚刚四岁半,生气地说“我们家从来不能收这些红包!”林崇德的妹妹说:“别人都说我大哥廉洁,从小孙子的这个举动中,我看出大哥的廉洁是真的,小孩子是不会说假话的。”他严谨治学,潜心学问,是“有扎实学识”的典范。他学术成就突出,曾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全国教育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在2013~2016年,林崇德领衔主持的教育部重大委托课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与体系的建构”,有效地落实了党的十八大“立德树人”的要求,首次细化具体化了党的教育目标,引领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在中国教育界引起重大反响与影响力。林崇德老师关爱学生,“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的育人观被教育界和学术界广为称颂,体现了“要有仁爱之心”的标准。林崇德经常对学生们说:“论年龄我是你们的父辈,我在内心把你们当成我的孩子,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告诉我。”常人说“五子登科”,而林先生对学生的关心绝不仅仅是“五子”。他关心学生们的“帽子”,为他们获得学位而努力创造条件;关心学生们的“房子”,为解决留校学生的住房而四处奔波;关心学生们的“票子”,重视他们的经济情况和发展趋势;关心学生们的“内子”(妻子)或外子(丈夫),为他们配偶的调动而奔走,甚至为了有些学生的恋爱、婚姻也劳心费神;关心学生们的“孩子”,为解决他们子女午餐问题去求助小学校长;还关心学生们的“台子”,也就是为他们学科发展的平台,为他们所在单位的学科建设,特别是队伍建设出谋划策。可见,他不但在学生求学期间给予关心,即使毕业以后仍然全面关注他们的成长。

正是林老师这样对学生的感情投资和“仁爱之心”,他先后送出16位博士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或当访问学者,15位按时回国。多位回国的学生深情地说:“林老师不是我父亲,但胜似父亲”。他的学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授说:“我们都是林老师的成果”。

责任编辑:薛鑫(QL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