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不能要求学术论文都得“10万+”

2017-09-20 08:24 北京日报

近日,浙江大学“试水”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其中网文“10万+”可算一级学术期刊论文的新规甫一曝出,即让舆论炸了锅。击掌叫好者有之,拍砖反对者亦有之,其中也不乏调侃之声:那些靠版面费生活的期刊怕是要哭晕在厕所了。

“10万+”意味着强大的传播力,而这也是当前媒介生态下一种新的文章评价标准。科研成果、学术论文能得“10万+”固然是好事,值得鼓励。这说明看似晦涩的理论,也可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严肃的学术,也能以一种更亲切的方式和读者见面。特别是在互联网传播影响日益巨大的今天,人们的阅读媒介日益转向移动端,学术研究亦有必要借助这一渠道实现更好传播。此番浙江大学从成果认定机制上对网文予以承认,让网络不是学外之术,可谓顺应潮流之举。

但需要看到,学术研究自有其规律,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传播规律是有区别的。传播往往注重出新、出奇,很多时候一个夺人眼球的标题、一张新奇有趣的动图,就能俘获众多粉丝,赚来不少点击。而学术则要求严谨、周密,不仅行文方式、论证模式有严格规范,内容也多为深奥的理论探讨。尤其是自然科学,更涉及世界如何运行的抽象解释和公式推导,很难用浅显直白的方式让大伙都看懂。从这个意义上说,鼓励“10万+”是一方面,但不能单纯以此来衡量学术成果价值,好像“曲高和寡”就是有问题的。且不说走“量”的背后,是否掺杂着迎合市场、哗众取宠的因素,是否潜伏着水军刷量、恶意刷票的“变种”,单纯是通俗、从俗这一条对于学术文章来说就难做到。

“10万+”只是一时的喧嚣热闹,搞学术最终要靠“坐冷板凳”的默默坚守。毕竟,好论文不是刷出来的,要靠静心沉潜、久久为功研究而来。特别是一些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长期性、艰苦性、连续性和难以预测性等特点,尤须研究者厚积薄发。如果没有甘于寂寞、不求名利的治学劲头,很难攀上科学的高峰。试想,如果随便一篇“网红”文章,便可比肩一篇潜心研究数年的学术论文,谁还愿意倾尽心血、埋头钻研枯燥的学术研究?高校的学术积淀又将从何而来?

互联网时代,如何与时俱进地进行学术评价、学术考核无疑是一个重要课题。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学术的本真都不能变。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