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是你不认识的@《弟子规》

2017-10-11 13:15 千龙网

千龙网综合 杭州有个学校的一年级,9月份竟然一整月没上“正课”,国庆过后才开始上语文的“天地人”。那么,你可能要问,这一个月他们做什么呢?

答案是他们都在玩!军训站军姿,低碳科技馆看球幕电影,孔庙入泮礼,读《三字经》,听《弟子规》故事,唱《上学歌》、《上课歌》,还种了一盆大萝卜……孩子们玩的high。

但对于这一个月学的内容,网友们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弟子规

网友们的声音有褒有贬,但其中对《弟子规》的争论最大,也许大家都有自己的解读吧。为此,我们搜寻了很多资料,希望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解读。

《弟子规》究竟是本什么书

《弟子规》不是国学经典,更非一字不能改,各个时期对其都有适应时代的改编。

在当今推广“国学”的活动中,《弟子规》成为一本备受推崇的教材,被冠之以“国学经典的名目而大量出版,在大众媒体中广为传播,并且进入了中小学和民间私塾。《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书?是否可以称之为“国学经典?对此,一方面要从文献学角度,梳理这本书形成及流传的资料;一方面要从阅读史的角度,认识这本书的内容被后人如何解读及其受到政治、文化、媒介等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首先,《弟子规》不是国学经典。《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最初由清代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1647-1729)编纂,后经清代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虽然后人将《弟子规》与“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提并论,实际上《弟子规》不是一般童蒙读物,其内容主要参考了宋代理学家朱熹所编纂的《小学》、《童蒙须知》。朱熹根据童蒙养正的宗旨,摘录儒家典籍中有关道德礼仪的句子、名人治家教子的格言等,重新汇编,罗列为具体条规。《童蒙须知》开篇就说明:“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弟子规》中所列举的各种具体规矩就吸纳了上述内容,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之类,属于朱熹所谓“衣服冠履”方面;“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之类,属于朱熹所谓“读书写文字”方面。

朱熹一派的理学家先后对《小学》《童蒙须知》进行改编,曾采用过五言(陈淳《小学诗礼》)、三言(李毓秀《弟子规》)及四言(罗泽南《小学韵语》)等韵语形式,删减或裁剪原文的语句,使儿童便于诵读记忆。当时的改编者和私塾教师自然清楚这些童蒙读物的内容来源,不会将片段的韵语称为经典本身,否则就不会一再加以改编了。今天的学者也不妨从儒家经典中取其精华,编写新的“小学”读本,或者对《弟子规》稍加改编。但有人说《弟子规》一字不能改,否则就不是国学经典了,这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其次,《弟子规》并非必读的儒家经典。古代教育对小学、大学有明确区分,所谓小学属于八岁开始的“童蒙之学”,主要学习的是为人弟子在言行举止方面的规矩,而十五岁时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元代人程瑞礼规定私塾读书的日程是,自八岁入学之后,先读朱熹《小学》;在十五岁后“依朱子法读《四书》注”。这种阅读顺序,早在宋人编纂的《三字经》中已有说明:“唯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然后读《孝经》、读“五经”等。晚清理学家罗泽南的《小学韵语》也写到:“《小学》一书,做人样子,儿曹诵读,当自此始。《小学》既终,四书宜知,四子之书,五经阶梯。”如果说朱熹所阅读的儒家经典是原文本,其《小学》是对儒家经典的摘录和汇编,而后人参考朱熹《小学》而改编的童蒙读物,已经是第三层次了。所以,《弟子规》本身只是一种童蒙读物,或者说是儒家通俗读本,而不能称之为儒家经典。

晚清民国时期,在政治制度、文化思想、教育体系根本变革的大背景下,关于中小学生是否应该读经的问题,曾经有过多次论争。1904年初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小学堂皆设读经讲经科,初等小学堂讲授《孝经》、《四书》、《礼记》节本,其中并无《弟子规》。1912年初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1935年关于中小学是否应该读经再次引发论争。无论争论各方的观点如何,所谓读经都是指儒家经典而言,传统的童蒙读物是不在其列的。同样,关于“国学”是什么,是否应该提倡国学,学术界也有过争论。1923年初胡适、梁启超相继为留学生开列了“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其中所列举的都是中国文史方面的典籍,根本不可能杂入通俗浅近的童蒙读物。那一时期出版的数十种“国学概论”中也没有《弟子规》的位置。由此来看,在当今的“国学”热潮中,出版社将《弟子规》等童蒙读物一律冠之以“经典”、“国学”,甚至加上“不能不读”的标签,是缺少历史依据的“炒作”。

“《弟子规》可以读,但要看怎么读”

这时,家长又开始着急,我家宝贝已经开始背诵了,怎么办?您别着急,其实“《弟子规》可以读,但要看怎么读”。

“我既不赞同对它推崇备至,也反对一些人无底线地贬斥。在我看来,《弟子规》可以读,但要看怎样读。”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表示。

在徐梓看来,作为传统蒙学文本,《弟子规》过去被称为“开蒙养正之上乘”,《弟子规》的编写和在启蒙的课堂上使用,是为了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其中很多行为规范,放在今天也是可以的,比如孝敬父母、尊重长上、凡事谨慎、努力学习等等。但它要培养的是传统社会的“君子”,而难以教育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公民。从全篇来看,其中有太多禁绝的内容,短短的1080字中,就有43个“勿”字,这显然会压抑孩子活泼的天性。

“总体而言,孩子读读也无妨。现代公民素养与传统的君子德性,并不对立。”徐梓最担心的是现在的教育内容选择不当,教育方式不得法,戕害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果过早地背经,单纯地背经,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当他们成人之后,也不会对传统文化有亲切感,依然选择远离经典。

“现在很多批评《弟子规》和传统文化的人,他们既不懂教育,也不了解传统文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外,一味批判。外人一看他们教授的头衔,就信从他们武断的说法,而不知道专家、教授也是有分工的。”徐梓告诉早报记者。

北京大学哲学院教授楼宇烈则认为,所有礼仪的目的,都是表达内心对他人的尊敬。如果我们纠缠于形式,不关注形式背后的意义,就很难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现在对待传统文化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把它简单地分为精华和糟粕,这在大家对待《弟子规》上也可看到。”徐梓认为,如果只是让孩子们机械地背诵《弟子规》,单纯地接受,这也有失教育的本意。

反对诵读《弟子规》态度很坚决

赞同诵读《弟子规》理由很充分

反对诵读《弟子规》态度很坚决

提示:强制灌输不可取,许多内容很腐朽

反对儿童诵读《弟子规》的受访者尽管占比不高,但态度坚决。其反对的理由为,有近4成受访者表示,《弟子规》充斥着“勿”等教训口吻的词,这样的方法不是现代教育应该采用;35.2%的受访者则认为,其中许多内容很腐朽;3成的受访者认为,诵读这样的读本,会扼杀孩子的天性;还有超2成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培养奴性的读本。

值得注意的是,有17.1%的受访者坦承,反对诵读的原因是怕自己的孩子成为“正人君子”,而这个社会做君子是要吃亏的。

相比一些专家痛斥《弟子规》是“大毒草”,“打死不读《弟子规》”等言语,受访者的态度还是比较平和。反对儿童诵读《弟子规》的受访者有一个共同观点,就是《弟子规》不适合如今的社会现实。

赞同诵读《弟子规》理由很充分

提示:超6成受访者认为是经典读物

近2成受访者认为无须太紧张

赞同诵读《弟子规》的受访者中,有67.8%受访者认为,书中的一些礼数值得学习; 有67.1%的受访者认为,《弟子规》属于“国学经典”,应该让孩子学习。持这一观点的为北京受访者最多,达到70%;也有近2成的受访者认为,孩子随便念念,开卷有益,不必过于紧张。有超6成受访者认为一册千字文的蒙学读本是“国学经典”,这出乎不少人意料。为此,我们对持这一观点的部分受访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访谈。受访者李先生表示:“《弟子规》应该属于国学的经典。当然,它不是那种振聋发聩,引领思想的经典。而是将中国的传统思想,行为规范,用儿童能够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儿童教育而言,《弟子规》是蒙学的经典。”

而受访者陈女士是“随便念念,开卷有益,无需紧张”的观点支持者,她认为:“《弟子规》就是一本儿童读本,小孩子念念,学点礼貌,不是坏事。我弄不明白,这么一本小册子,被称为‘大毒草’,有点‘恐怖’。”教外孙念《弟子规》的顾女士也认为,让小囡读读背背蛮有意义的,不仅可以识字,而且可以让他养成好习惯。

小编来看,从童蒙养正的角度,让儿童阅读《弟子规》也是有意义的,但是,对童蒙读物的价值应该参照历史,加以辨析,不能过分拔高。

您说呢?

来源:据钱江晚报、大众日报、解放日报、东方早报、新浪微博等综合

责任编辑:薛鑫(QL0016)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