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大学生钱都花哪了?女生重穿着男生重社交(2)

2017-12-07 09:09 安徽日报

来源标题:大学生钱都花哪了?女生重穿着男生重社交

“感觉每个月不知不觉地就把钱花完了,也不知道都花在了哪里。 ”安徽建筑大学大三学生小华对记者说,他没有记账的习惯,每到月底生活费都会花光,钱究竟花在了哪里,自己也是一笔糊涂账。合肥师范学院一位辅导员表示,大学生突然获得了生活费的支配权,且大都没有理财经验,部分学生花钱比较随意,缺乏计划性,经常是前松后紧,甚至出现月底“断粮”的情况。

“大学生存在着冲动消费的问题。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云飞告诉记者,网络时代,淘宝、京东等网购平台把海量的商品推到消费者眼前,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电子支付手段也让消费者更加 “容易花钱”。年轻人由于生理、心理等因素,容易发生冲动型、非理性的消费行为,造成生活费过度开支。

记者了解到,各种考证的报名费、培训班课程、网游、恋爱等开销,也在大学生生活费中占据了不小的比例。当每月生活费无法满足开销时,大部分学生表示会放弃消费想法,近三成的学生表示会向父母求助、向同学借钱或课余时间做兼职挣钱,少部分学生表示会通过网贷、信用卡等金融信贷方式,先满足消费需求,后期再偿还。

合理做规划 量入以为出

“我每个月都先把饭卡里的钱充足,这样即使到了月末生活费不够用,也不会出现没钱吃饭的情况。 ”合肥师范学院大三学生小付告诉记者。

小付每个月都会预先规划自己的生活开支,把家里给的生活费按用途分为吃饭、购物、娱乐等几个部分,如果其中某一个部分的预算款项提前花光了,当月就会放弃这部分的消费。除此之外,小付还会在生活费中预留100元的应急资金,以备“不时之需”。

“在大学生自制力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和家长要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消费观。 ”王云飞表示,大学生自身也要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量力而行,合理地、有计划地进行消费,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同时,要换位思考,体谅父母的辛劳,杜绝消费攀比,践行勤俭节约,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学业上,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开销做好计划,可以锻炼理财能力,这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习惯养成。 ”省人大代表王磊认为,现在一些大学生缺乏理财意识,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依赖父母,一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钱就花,花完再要,形成了不良的消费心态。这种不良消费不仅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还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学校有必要开展消费规划和理财教育,帮助大学生合理、适度消费,形成科学、良好的消费习惯。

王磊还表示,对家庭真正存在困难的大学生,目前各高校都有完备的学生助学体系,家长可为孩子申请助学贷款、助学金等,解决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困难。此外,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可申请高校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增加收入,助力自己顺利完成学业。

·延伸阅读·

网上分期消费需谨慎

“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资源。 ”这两年,分期消费平台发展火爆,一些网购平台推出的分期消费服务,以申请方式灵活、申请手续便捷、无需抵押担保、审批核准速度快等特点,赢得在校大学生等年轻人的青睐,但这其中暗藏的消费风险不容忽视。

中国人民大学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分期消费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很多服务存在虚假宣传的现象。一些商户故意弱化中介费用,基本上都会打着“低门槛,零利息,零首付”的噱头诱导消费者,而产品背后的手续费、服务费实际上比利息还高,让消费者如鲠在喉,有苦难言。

一些互联网分期平台 “门槛低”,瞄准在校大学生等群体拓展市场,因监管政策滞后,这类分期消费的一些弊病不断显现。比如,分期平台不可避免地出现消费者逾期违约现象,销售人员一般都会“先礼后兵”,由于目前尚未出台规范化法治化的催收监管政策,使得现实中分期市场存在花样各异的暴力催收行为。

个人信息的泄露风险,让分期消费存在安全隐患。 “没有贷款却收到催收短信”“没有注册却被冒名注册”是不少人遇到过的困扰,多数人会选择置之不理,但这样做可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信用记录,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

另外,从消费者自身角度来看,分期消费时付款数额减小,令人有一种花费较少的错觉,让非理性消费行为增多。不少平台的风险监控措施不到位,也容易导致不合格消费者逾期违约等信用问题。

专家建议,选择互联网分期消费平台时,应仔细核对分期消费利息、手续费、服务费等如何计算等情况,防止被收取高利息、高服务费。同时,应摒弃虚荣、攀比、盲从的不良心态,仔细权衡物品购买是否合理,制定合理的消费和还款计划,避免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 (闻则)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