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非遗在校园丨毛猴课程方寸间 承载文化大空间
2018-06-08 09:15 千龙网

 编者按:文化遗产是全民的遗产,遗产日也是全民的节日。今年6月9日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第13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千龙网记者走进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带您了解这所学校的“非遗课程”,看看“毛猴”这项民间艺术是如何传承的。

千龙网北京6月8日讯 提起“毛猴”,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我们在动物园里看到的那些活泼可爱的小猴子,或是在《西游记》中看到的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还有动画片《猴子捞月》中机敏顽皮的卡通形象。但这些都不是,它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老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品,现在,就连生活在首都的北京人都很少有人了解它。但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的校园里,你要是问这里的学生,他们会如数家珍的给你讲述“毛猴”的故事,并会送你一只亲手制作的“小毛猴”。

1_meitu_1

图为孙晨教授学生制作“毛猴”。孙晨供图 千龙网发

孙晨老师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现为丰台区骨干美术教师,中国艺术家联合会研究员,北京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丰台区教育学会美术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中小学教师资格国考面试考官、丰台区第六届师慧杯评委。其所授的课程曾获得首届教育部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全国优质课二等奖、北京市第二届初中教师基本功一等奖等荣誉,他所教授的《造作毛猴》校本课程被评为首届丰台区精品校本课程,深受学生们喜爱。

留住文化之根 守护文化之魂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首师大附属丽泽中学在传承民间艺术方面开展了有意义的探索。

2_meitu_2

图为孙晨教授学生制作“毛猴”。孙晨供图 千龙网发

据孙晨介绍,从2010年开始,学校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传承活动。通过调查了解学生需求,结合学校资源优势,通过组织学生走访民间艺人,走进北京民俗一条街,邀请民间艺人走进课堂等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了解并感受到像毛猴、泥人、花灯、剪纸等这些老艺人亲手创作的民间美术作品,还体验了这些渐渐淡出学生视野的民间艺术瑰宝的制作。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民间艺术的魅力。

活动后,学生们深刻反思,过去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专家和国家文化部门要做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再者离自己太远。现在转变的这种看法,原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自己身边,人人有责。传承传统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开发校本课程 感受“非遗”魅力

《造作毛猴》校本课程是学校开设的特色校本课程之一,孙晨老师说:“学生刚开始认为这些老物件‘难登大雅之堂’,根本看不起这些‘土里土气’的作品,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开展,学生们开始兴奋起来,在校本课程中,学生们可以亲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宝贵的民间艺术瑰宝毛猴艺术的魅力。”

3_meitu_3

图为孙晨教授学生制作“毛猴”。孙晨供图 千龙网发

据孙晨介绍,以往民间艺术大都是口传心授,少有固定的继承群体,技艺更是在民间传承,缺乏科学有效的组织学习,使得许多优秀的非遗民间工艺逐步走向了固步自封,后继乏人的窘境。毛猴艺术也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因此,《造作毛猴》校本课程的开设使得毛猴这种优秀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在学校中进行系统教育和传承。“这不仅是宝贵的北京非遗民间工艺资源,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精神、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

学生们在教师引导下不断进行学习反思,现在学生们通过学习已经能够将“毛猴”进行独立创作了,同学们都感觉自己和“毛猴”很有缘分,遇到什么想表现的事情和主题的时候,都愿意用“毛猴”的形式来表现。

让学生发现自己 绽放生命光彩

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校在传承民间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开始了“走进老北京传统美术”专题课程建设,使形式更加多样,覆盖范围更加广泛。学校立足传统,非常重视对学生审美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传统的民间艺术引入课堂,开设花灯、泥塑、面塑、脸谱制作等民间工艺课程。

学校还举办了“民间艺术进校园”开放日活动,全体师生和家长共同参与,专门邀请市级民间艺术家走进校园。这些艺术作品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学生们通过学习和亲自动手实践,不仅锻炼了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深刻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实现了民间艺术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活动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

4_meitu_4

图为孙晨制作的“毛猴”作品。孙晨供图 千龙网发

过去的“毛猴”是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以特殊的视角记载,而现在制作“毛猴”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记录学校的故事。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南校区初一(9)班王楚涵同学表示,“我现在已经能创新制作‘毛猴’了,感觉自己跟‘毛猴’很有缘分。遇到什么想表现的事情或主题时,都愿意用‘毛猴’表达出来。我体会到了意向造物的神奇,‘毛猴’越看越有滋味,不琢磨是体会不出来的。”

在孙晨老师看来,“毛猴”作为老北京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曾经点缀着北京城的街头巷尾,弥留着北京人的美好回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已经丢掉了很多东西,但万万不能丢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因为它是文化之根,文化之魂。‘毛猴’大小虽然仅在方寸之间,但却承载着更多的情感、更多的文化,我们要共同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者 陈晨)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