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 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当年村民锯下一只鼎耳,由于历史原因无法找到,现在看到的是后来补筑上去的,成为了一大遗憾.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