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五年级时,我曾跟随爸爸妈妈去到了徐州。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和爸爸妈妈去了徐州最为著名的地方——徐州博物馆。徐州,古称彭城,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因其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被称作“东方雅典”。在这个博物馆中,我看到了至今还让我难以忘却的文物——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主要出土于中国汉代,玉衣也称“玉匣”、“玉柙”,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和部分近臣的玉衣用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
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 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 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盗。据《三国志·魏文帝本纪》记载,“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与此相印证,今天的人们,再也没有从魏晋以后的陵墓中发现金缕玉衣。解放以来,汉墓中所发现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
初次见到金缕玉衣,是那样的震撼,翡翠色的玉,在灯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它的做工十分精细,玉片平整,排列整齐,纹理清晰,颜色一致,一根根金丝将玉片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着实令人惊叹,反映出玉师杰出的技艺和达官奢侈的生活。
在西汉,只有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中山国境内,当然就是中山王。这就是汉朝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庶子,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长。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封刘胜为第一代中山靖王。他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重11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在研究玉衣的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玉衣的结构很像古代战争中士兵所穿的铠甲。专家们发现在玉衣的制作过程中,难度最大的,要数玉衣的手套部分,它也是玉衣中最为精巧的部分。玉衣所用的金丝一般长4-5厘米,最细的金丝直径只有0.08毫米,只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细度,分布在手套各处。在汉代的史书中,对玉衣用什么样的金属丝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工艺水平推算,西汉时代制作这样一件玉衣,一名熟练的玉器工人大概要耗费十余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但我不禁想到:汉朝的人们真的有那么高的手艺吗?全身几千个玉片,还有那一根根金线,又是经历了多少岁月的变迁?据考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一件件的珍品,在我的眼底出现,一段段的历史,在我的脑海中重现。这次徐州博物馆的所见所闻,让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我眼界,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