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林,顺义区第一中学物理教师,北京市正高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翱翔计划优秀指导教师,顺义区首席教师,张福林名师工作室、张福林劳模工作室主持人。1983年参加工作,35年来一直奋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
人物故事
有趣物理课,小知识渗透大哲理
爱因斯坦说:“科学对于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知的:科学直接地、并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的性质——它作用于心灵”。
在张老师看来,物理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通过科学教育,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能力,建立科学思想,塑造科学精神,形成科学的价值观。透过他的教学理念不难发现,张老师的物理课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那么简单。
比如,他会通过国家的科技成就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2007年10月24日我国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张老师当天晚上就撰写了关于发射嫦娥一号的科技知识,第二天物理课就讲给学生,使学生对轨道设计与飞行程序控制、卫星姿态控制的三矢量控制、卫星环境适应性设计、远距离测控与通信等方面的问题与知识有所了解,感受到了我国科学家的风采,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比如,在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教学中,如果只是就刻度尺的使用来讲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张老师却在琢磨怎样通过课堂渗透科学思想与哲理。
他将关于刻度尺的教学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事实性层次):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读数;第二层次(概念性层次):精度、误差、有效数字;第三层次(方法层次):比较与等效替代;第四层次(思想观念层次):精确与近似、绝对与相对。
通过这四个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领会物理思想与方法,感受到越是基本概念蕴藏的物理思想观念越深刻。
潜心研究,探索物理教育四重境界
张老师常说,“教师的工作是充满智慧的工作,既要肯干,更要科学地干。”
他是顺义一中最早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之一,从“八五”一直到“十三五”期间,他参与或主持了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科研成果曾获顺义区政府颁发的科学技术一等奖,两次获北京市政府颁发的“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多篇论文获市级、国家级一等奖,并在多个刊物发表。
他所主持的名师工作室被顺义区教委评为杰出工作室;多次参与区级、市级教育项目研制,参与编写修订《北京市物理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北京市高中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北京市物理学科模块学习要求》《北京市高中物理会考说明》、教科版新教材《物理 必修》《物理实验员培训教材》;参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举办的教材分析审议。此外,他还主编了《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育研究与实践》《物理教学探索》等书籍。
取得这些研究成果,和张老师潜心研究、探索物理教育规律是分不开的。他将物理教学分为四重境界:生存境界(即教学成绩)、享受工作的境界、变物理教学为物理教育的境界和辐射引领的境界。他对物理学科教学有着自己的教育认知,制定了物理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细则和操作细则,让学生体验物理学的真、善、美。
心有大我,功成不必在我
张老师认为要“修道”也要“传道”,他不光培养了一届届优秀的学生,也带出了一批批优秀的青年教师。
作为区兼职教研员、北京市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兼职教研员、北京市名师同步课堂专家指导组成员,他在工作中特别注重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先后指导了几十名物理教师的教学及教育研究,多人次在各级物理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多名教师成长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
张老师还多次承担北京市教委、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教育学院、教科院的教师培训任务;承担了对东城、西城、海淀、通州、丰台、平谷、房山、石景山及全国部分省市高中物理教师新课程培训的任务。
他坚信,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学科功底,要有丰富的教学技能、策略、方法。他一直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并且用一言一行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