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区东高地青少年科技馆

2018-09-04 13:31 丰台教育

打印 放大 缩小

引路人

1989年,我的大学学习生活快结束了。一天,负责毕业分配的老师找到我:“有一所半教学半科普的单位,你是否愿意去?”我听着感觉很新奇:“还有这样的学校?”也没多想就答应了,谁知这一答应,成就了我与校外教育的不解之缘,这一干就是二十八年。

我是学生物教育的,当时科技馆还没有过专职的生物科技教师,教学设备一无所有,连显微镜都要从学校借。学生是自愿报名来的,年龄学段有差异,学生的兴趣点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喜欢小动物,有的喜欢花花草草,教什么怎么教都是问题。在校外不能照搬学校的课程标准和生物课本,需要自己设计和开展活动,校内外有很大的差别!

在校外,暑假是最忙的时候,学生最期盼的是过夏令营,晚上一开灯,会招来不少漂亮的大型蛾子,学生逮住它,可以做成生物标本。

记得有一次,晚饭后天还没有完全黑,学生们就张罗着布置场地:选择一块开阔地,在两棵小树之间拉上绳子,把一块白布搭在上面,白布前再悬挂一盏黑光灯,这就齐活了。天黑下来了,黑光灯发出的光线对蛾子有很强的趋向性,“老师,来了!老师,来了!”蛾子有的绕着灯转,有的落在白布上,学生拿着采集工具就忙活开了。随着时间,又会有新的蛾子飞来,蟋蟀、白天逮不着的蚂蚱、甚至连刺猬都来凑热闹。萤火虫时隐时现,时间也越来越晚了,大部分学生都让我劝回去睡觉了,还剩几个学生不死心,想着意外收获。果然,煽动翅膀的声音,“啪”撞地了,“噗啦噗啦”“是个大家伙,抄子”,一把抢过离我最近学生的捕虫网,顺手一扣,已经在网子里了。拿出来一看:翅膀是黄色的,腹部有小指肚那么粗,蓝黄相间的条纹,最奇特的是胸背部有个近似脸的图案,“老师,这是什么蛾子?”,“鬼脸天蛾”,乖乖真有意外收获!这一晚我们都很兴奋一直到凌晨才收工……

共同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和我相遇在校外教育的阵地上,多年后学生有的考上了重点大学,有的选择了生物专业,有的还留校了,成材了!学生的成长是做老师最大的幸福!

二十八年中,科技馆也在创新中发展,从1994年开始,科技馆利用中国航天发祥地的地域优势,确立了航天科普教育的发展方向。从那时开始,开展了航天专家讲火箭、参观中华航天馆、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航天一日营、太空种子种植、中国航天日等一系列航天科普活动,知名度越来越大,成为了我馆立足的特色品牌。

让我最难忘的是去年“丰台少年一号暨少年梦想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

最先提出小卫星项目的,是我们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的指导专家刘竹生院士,他说“青少年可以搞小卫星,在世界上不是没有先例,而我们作为航天大国目前还没有。”

于是2011年9月启动了“双星计划”,邀请原中科院空间研究所的专家龚万骢,带着十二中钱学森班12名学生开始了课题研究,尽管我们的卫星功能没有那么强大,但对于中学生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但孩子们发扬“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 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还是研制出了初样星,并在2012年的全国科普周上进行了展示。神舟飞船的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说:“这两颗小卫星在设计和制作上符合发射要求。”

“太好了!接下来找航天一院的领导寻求个搭载机会发射,这事就成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卫星发射需要报国防科工局或者总装备部审批。还需要做热真空和振动测试,测试和搭载费用至少要几百万!最麻烦的是:由于只能采取搭顺风车的方式,就是在主星确定的情况下,根据火箭剩余的空间、载荷量来确定我们卫星的形状和重量!换句话说,我们前期研制出来的双星根本就用不了!

“双星计划”搁浅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但是,坚守青少年航天科普教育的信念始终没有变。

希望来了!去年4月,在教委和航天一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小卫星项目再次启动。龚万骢老师重新遴选了十二中、十八中、航天中学6名学生参与研制,在短短7个月时间里,完成了制定方案、购买材料、研究制作、测试搭载等一系列工作。值得记住的是2016年11月10日早上7点42分,“丰台少年一号暨少年梦想一号”在酒泉发射升空并成功入轨,这是中国首颗青少年科普卫星!也使中国成为世界第六个发射青少年科普卫星的国家。丰台区所有青少年听到这个喜讯都欢呼起来,是党的教育圆了青少年的航天梦。航天科普教育影响了一大批孩子,已有多名学生考上了北航、哈工大,早晚他们一定会成为国家科技的栋梁,这是我最欣慰的!

今年4月,第二颗小卫星“丰台少年二号”课题也已正式启动,预计在明年“中国航天日”前择期发射,青少年的航天梦将越飞越高!

二十八年来,我始终坚守在校外科技教育的阵地上,在校外,需要我们发现学生的兴趣,呵护学生的兴趣,并发展成为志向,这是我们的责任!我想说,校外教育天地广阔,大有可为!这里既能成就我们的事业,也能实现孩子们追求的梦想!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