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面倒影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是我从小就哼唱的歌词,白塔在那时就给我留下了圣洁、美丽的印象。而这似乎也注定了我与白塔的缘分。
在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上,有一座始建于元朝时期的寺庙叫妙应寺,因为寺内著名的文物白塔,都称其为白塔寺。这座白塔是由当时来华的尼泊尔著名建筑师阿尼哥设计建造的,公元1279年最终建成。塔体砖石结构,通高50.9米,塔身直径18.4米,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喇嘛塔。因其通体洁白,人们习惯称为白塔。其结构是一个造型奇特完整的圆锥体,工艺之精巧,算度之准确,令人叹为观止。整个白塔稳重中不失秀美,挺拔中不失精奇,庄严中不失灵动。难怪白塔建成之日,京师震动,瞻仰参拜者络绎不绝,纷纷点赞,称其“制度之巧,古今罕有。”
白塔最特别的是顶端的华蔓下面吊挂着36副流苏和铜铃,微风拂过,叮咚作响,声音曼妙,清亮悠远,而这铃声一响就响过了700多年。今天住在附近的老街坊们都喜欢在夏日的傍晚沏一壶香茶,摇一柄蒲扇,坐在塔下纳凉听铃,怡然自得。白塔寺的庙会更曾是盛极一时,至今老百姓中间还流传着“八月八、绕白塔”的谚语。
白塔一度成为元大都的地标性建筑,也见证了中尼两国人民友谊和文化交往的历史。而设计者阿尼哥更成为了偶像级人物,被称赞为中尼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阿尼哥自幼刻苦学习、精通梵文,长大后更善于画壁画和建佛塔,技术精湛。17岁时就毛遂自荐,率领80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应元世祖忽必烈邀请,来华修建佛塔,成就了许多建筑艺术界的精妙绝伦的作品。
我与白塔和尼泊尔的故事似乎很早就开始了。外公在我小时候曾给我讲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所在的工程兵部队曾经援建过中国西藏地区到尼泊尔的国际公路,这条公路被寓意深刻的命名为“阿尼哥公路”,以此纪念来华修建白塔的建筑师阿尼哥。当时中国克服了诸多困难,以无私的“白塔精神”援助尼泊尔,解决尼泊尔的交通问题。这条公路不仅仅在距离上拉近了两国,推动经济发展,更是拉近了两国人民的心,不断增进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
我曾经很幸运地受邀到中尼阿尼哥协会的现任主席塔姆先生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家中做客。我作为“崇拜者”向他提了很多问题。从他的口中,我听到了更多关于阿尼哥的故事。塔姆先生向我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久远而又生动的故事,我听得入迷,而他最后一句话更让我沉思良久,他说:尼泊尔最优秀的工匠,我们伟大的阿尼哥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我们都亲切的称他为我们的“民族英雄”。
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后,中国各界无偿援助尼泊尔这个友好邻邦。从政府到民间,处处都体现着无私的“白塔精神”。尼泊尔人民更是无限感恩来自中国这个北方邻居的无私帮助,见到中国人,往往双手合十,深深鞠躬,说出心底的那句“达尼巴特(意为谢谢)”。当年中国驻尼泊尔大使吴春太大使曾评价说:“中国和尼泊尔是唇齿相依的亲密友好邻邦,是大小国家和平共处、互利合作的典范。具有深厚的友谊。”看着面露微笑,慈祥的吴大使,我的心中也不免激起层层涟漪。
望白塔,追古忆今,而生感焉!面对当今冲突不断、战火频仍、挑战严峻的国际社会,中国给出了“人类向何处去”的中国答案,贡献出了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中国智慧。这就是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白塔正是中国同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携手向前的明证。
当我再次站在白塔面前时,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微风,清凉中还夹杂着历史沉淀的香气。在碧蓝色的天空,朵朵白云的映衬下,白塔的风铃随着微风清脆响起,“叮咚,叮咚”。巍峨高耸的白塔默默地注视着世间的沧桑变换,衰败、繁华、野蛮、文明……
悠悠的岁月无声地逝去,七百多岁的白塔依然气定神闲地矗立在那儿,响彻千年岁月的铃声,依然“叮咚”清脆。这铃声在我的耳中似乎更加动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