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莎莎:行得春风有夏雨 只为桃李竞相开

2018-09-07 08:58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好老师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北京市京源学校的刘莎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被师生和家长评价为“身正师范,真情奉献”的好老师。痴心一片终不悔, 16年的教书育人时光,刘老师践行了一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信仰。她说,做老师,最好的回报是学生成人、成才,桃李满天下。让我们走近刘莎莎老师,细细品味一位奋斗的八零后教师的精彩人生。

凭初心立志教育

刘莎莎是家里的独生女,她像多数女生一样,在儿时有一个想当老师的梦想。在追梦的道路上,刘莎莎是执着的。小学时的她想成为一个神气的老师,把她的“本事”都教给身边的小朋友;中学时的她想成为一个神秘的老师,把别人做不到的事轻而易举的教给自己今后的学生;大学时的她想成为一个美丽的老师,将师范生的风采尽情绽放;刚参加工作时的她想成为一个有力的老师,托起明天的太阳。时至今日,刘莎莎老师不仅实现了最初的教师梦,而且始终坚守在教育教学一线,用心思考、勤于实践、春风化雨、桃李满园,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是追梦路上奋斗者和幸运儿。

用真心收获信任

怀着对教师职业的神圣理想,刘莎莎老师将一腔热情和真心都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奉献给她的学生。刘老师带的第一个班集体由36名男生和17名女生组成,那时候二十出头的刘莎莎仅比她的学生大9岁。初接班级,她牺牲暑假休息时间,到每个学生家里进行家访,不错过每个了解学生、开展工作的机会;带学生参加军训,每天照顾五十几个学生的生活起居,给起了痱子的学生抹痱子粉,给身体不适的学生买药喂粥,给每个学生的日记本上留言鼓劲儿。她就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每一个学生。

工作16年,刘老师带过7个集体,她坚持“用家的概念建设班集体”增强集体凝聚力。她几乎能记住班里每个学生的生日,在特别的日子送去老师的问候;她会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喜好,在学生追梦的道路上给予支持和鼓励;她会留心学生的言谈举止,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疏导;她会利用休息日去看望伤病的学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一天,刘老师发现学生小杨没有按时到校,便及时联系家长,小杨的妈妈焦急又无耐地向老师求助:“刘老师,他昨晚成宿地玩电脑游戏,早晨说什么也不去学校,我实在是没办法啊!”。刘莎莎心里清楚这个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结,理解他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刘老师顾不上吃早饭急忙赶到他家,见到把头深埋在被子里的小杨,刘老师没有批评训斥,而是静静地坐到他的身边。小杨大喊,“我不想去上学,别管我!”刘老师没有生气,而是悄悄到厨房,给小杨做了一碗鸡蛋汤,小杨吃惊地坐了起来泪水夺眶而出,“爸爸有了另一个儿子,妈妈太忙了对我不关心,我不想学习,不想理他们”。刘老师拉起小杨的手,“爸爸有了新家但改变不了你们父子的关系,他还爱你,他的爱能促使你独立、成熟;妈妈忙是因为她希望给你更好的生活,盼望你早日成为家里的男子汉!我理解你现在的困难,愿意当你的朋友,在你需要时我和你一起努力,好吗?”小杨被刘老师真诚的话语打动了……如今阳光英俊的小杨是某公司技术人员,他每年都看望或是发信给刘老师,真心交流、分享喜悦。

用行动引领成长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刘莎莎始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用爱心、真心、耐心、理解之心去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每一个学生,她常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她也正如这样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典范。京源学校学校“雷锋班”与石景山区小飞象训练发展中心建立了长期联系。刘莎莎是“雷锋班”的班主任,也是一名志愿者。当她第一次带领学生去看望患自闭症的孩子时,学生们面对捂着脸、坐不住的患儿不知所措。刘老师走到患儿身边,观察患儿关注点,面带微笑,轻抚肩膀,适时递上画笔、纸张。当患儿做出回避状时不积极上前,当患儿不做理睬时耐心陪伴,不需要说话也可以交流。学生们看在眼里,悟在心中,有学生说道,“原以为交流是件最平常、最简单的事,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才体会到彼此有效沟通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出现问题时,我们不能指责别人,而是要去理解他人。”假期里学生主动为患儿们带去水果和画笔,帮助他们打扫卫生,陪他们涂鸦,刘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间。雷锋班的同学们自愿担当起自闭症儿童的代言人,呼吁社会关爱自闭症群体。

校园里总能见到雷锋班学生的影子,在劳动中,学生们不退让不计较;在生活中,学生们团结互助,亲如手足;在社会中,同学们积极投入公益活动,为贫困地区小朋友捐衣物捐文具。在雷锋精神的引领和刘老师的带动下,志愿服务逐渐成为师生们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在其中找寻到自我的社会价值!刘老师的“雷锋班”荣获“北京市优秀班集体”和“优秀志愿服务团队”称号。

用活动点燃理想

刘老师认为:做老师,总要为学生做点什么,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她结合学校工作计划和学生学段特点设计班级活动。带初中班级时她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的系列活动,家校合力促成长;利用“十四岁生日”主题班会指导学生和家长增进彼此理解、正视青春期;结合初三毕业季引导学生爱国、爱校、懂得感恩。带高中班级时她侧重于指导学生知法守法和职业生涯规划:借助家长和往届毕业生资源帮学生了解职业人;发挥年级党支部力量引领学生了解党史,学习党课;举行庄重的成人仪式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刘老师利用假期带领学生走进中科院,听高博院士讲埃博拉病毒和国际医疗志愿、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感受科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成就,在共同学习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她跟随学生进入热带雨林、穿过茫茫沙漠、走入山区人家,学生在分析植被覆盖、红嘴鸥环测、清理恐龙化石、和泥造房等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所长;她陪伴学生走出国门体验西方教育和生活,挖掘学生潜质、激发内在可能性。学生谈起自己的收获与成功,无不称快于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刘老师不仅是班级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陪伴者,更是在活动中点燃学生理想、给予学生鼓励的重要他人。

刘老师的班里坚持由全班同学轮流记录班级日志,每天由一名同学书写,次日晨检全班阅读,并分享到家长群。每日如一股清泉带给学生及家长愉悦和力量。班级日志从黑纸白字到图文并茂,从学生记录到家长参与,从校园生活到社会热点,从感性流露到理性评说。学生不曾想过,刘老师曾对自己的点化也基于日志中的文字,不曾想到日志中的字字句句竟是自己理想的发源地!每个学期班里都会记录下厚厚的一本,充满着甜美的回忆、见证着集体的成长。“把一件有意义的小事坚持做下去,就会成为一件有价值的大事”,刘老师说。

作为数学学科教师,刘老师在工作中体现出理科老师求真务实的特点,又有着如文科老师般的细腻情感,可刘老师受到赞扬时却说她只是尽力做好本职工作。细数刘老师的荣誉——石景山区优秀班主任、区师德标兵、北京市优秀教师、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青年班主任,你就会发现刘老师用心思、用身行,她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工作中点点滴滴生成出刘莎莎青春奋斗的轨迹。

刘莎莎用她的教育行为书写青春的赞歌,她教过的学生桃李遍天下,毕业多年,提起刘老师,学生仍然是充满感动和感激。刘老师始终坚守身正示范、真情奉献的教育初心——“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为学生成长的用心是无限的”,她用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总结自己的从教心得,为学生,她只愿做得更多……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