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育才学校通州分校李乐为:后母戊鼎

2018-10-29 11:11 千龙网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市育才学校通州分校的初二学生,李乐为。今天,我想为大家讲一讲我国的国宝文物——后母戊鼎的故事。

相传后母戊鼎是商代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三个字则代表了这口青铜器的身份与地位,后母戊鼎的名字也由此得来。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也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大最重的。后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鼎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制鼎工匠巧妙的利用了自然界的生物来表达对内心对于帝王祭祀的祝福与美好生活的愿望,工匠真是心灵手巧,巧夺天工!鼎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鼎身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是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礼器。可见商王有多么孝顺他的母亲,能为母亲造出这样庄重的礼器。古人利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了世界为之惊叹的青铜器,这样的宝物我们应好好珍惜,保护好它。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古人这种心灵手巧,善于思考的精神。可以想象工匠们花费了多久才造出这样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他们一定是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却永不言弃,坚持要造出最完美的大鼎,才有了今天家喻户晓的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的造型是这样的令人惊叹,而它出土后所经历的故事也十分令人感动。

后母戊鼎被发现时正是日军侵华的时候。1939年3月,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吴培文的哥哥吴希增在野地里探宝,碰上了坚硬的东西,挖出来一角一看,角上带着铜锈。吴家人们连挖了三个晚上,抬上来一个铜锈斑斑的庞然大物,正是震惊后世的青铜器国宝——后母戊鼎。

早在1937年11月,安阳就被日寇占领。后母戊鼎出土后,秘密运回村中,暂时埋到了吴培文的院中,用柴草伪装好。可很快就有人走漏消息,大鼎落入了当时侵华日军的眼中。

日本人知道了此事,吴培文他们的心也提起来了,再留着鼎,可能性命难保。一番商量后,他们找来了北平的大古董商 “看货”,打算卖掉。商人来了后,出价20万大洋,却要求将大鼎分割成几大块装箱。眼看大鼎要被分割,乡亲们十分不忍。于是大家横了一条心,决心不卖了,要把大鼎好好保护起来。后母戊鼎的一生真是命运多舛!

之后,日本人连续派兵进村搜宝。吴培文花20大洋从古玩商处买了一个青铜器赝品,藏在自己家炕洞里。日本兵和伪军又进村了,直扑吴家后院,扒开吴培文的睡炕,抢走了那个赝品青铜器。但日本人仍旧盯紧了吴培文的行踪,要继续搜捕他。为了保护大鼎安全,吴培文将大鼎秘密托付给自家兄弟,远离家乡避难,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安阳。吴培文等乡亲为保护国宝,在吴家大院三次转移埋藏地,最终将其埋藏在吴家大院东屋,免遭日寇掠夺。直至抗战胜利。因为有了吴家人这样忠心地保护,后母戊鼎才免于被日寇抢走。

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成为镇馆之宝,后来一直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了中国的镇国之宝。

后母戊鼎的前世今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想必大家也对它充满了敬意。商王孝敬其母戊的品质纵然值得我们学习,而敢于保护大鼎的英雄吴培文这样的爱国情怀更令我们感动。吴家人不怕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保护后母戊鼎,他们对于后母戊鼎的忠诚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少的。他们对于保护大鼎这样危险的事情都不肯放弃,现在的我们遇到一些小小的困难怎么能知难而退呢?每当我们受到挫折不愿坚持下去,我们就应该想一想工匠们是怎样造出的后母戊鼎、吴培文和吴家人坚定不移,勇敢捍卫大鼎的精神。现在没有了倭寇对于国宝的抢夺,我们就应该把宝物介绍给更多的人,让全世界的人都能了解到后母戊鼎的故事,把吴培文和吴家人这种爱国精神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陈晨(QL0017)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