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个一”活动中,我们参观了许多个博物馆。其中,最吸引我的是首都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有新馆和老馆,我们去的是建筑面积占地63390平方米的新首博。首都博物馆分为很多个展厅,进入首博,讲解员老师带我们男生参观的是“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
进入展厅,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一个国宝级的展品----青花凤首扁壶。它高18.7厘米,口径4厘米。在1970年北京鼓楼大街豁口元代居住遗址出土,但出土时已经是48片碎片了。在2004年,送到上海博物馆由修复大师,蒋道银先和有关工作人员一起才用“修旧如新”的方式修复好的,才在首博展出。我一边听着讲解员老师的介绍,一边自己思考着,要经过多少努力,才能将48个碎片修成新的一样。我注视着青花凤首扁壶,觉得他不仅是一个壶,还是人们辛劳的结晶。当讲解员老师提问时“你们知道瓷和陶的区别”时,身为在湖南的我,第一个举起了手。“1.他们烧制的温度不同,2.他们的原料不同,3.他们的透明度不同”.....“很好”老师高兴地说,“所以青花凤首扁壶就是用瓷土做的,它拥有比陶更好的特性,比如它的壶身用一般的钢刀很难划痕迹,但陶却会有很明显的痕迹。”
“青花凤首扁壶的壶体扁圆,直径小唇口,浅圈足,底足在沙胎上挂着一层很薄的护胎釉。青花凤首扁壶以昂起的凤首作流;以卷起的凤首作柄,凤身绘在圆形的壶体上部,双翅垂至壶的两侧,壶体下部则装饰着盛开的牡丹,呈现出一种凤鸟飞翔于牡丹丛中的景象,颇有情趣。”听着讲解员老师的讲解,在我的脑海里,想向出了这样一幅画面:一只凤凰在彩虹边玩耍,彩虹旁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牡丹丛。美极了。这青花凤首扁壶也是中国第一批禁止出境的文物之一。
“其实这个青花凤首扁壶是一个姊妹壶,它的妹妹也叫青花凤首扁壶”听到这,我们心中不禁起了疑问。讲解员老师接着说“青花凤首扁壶的妹妹在1999年于新疆伊犁的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芦草沟镇西宁庄村由一位老农民在自家田地里挖出,比它姐姐晚出土29年。它的外形和它姐姐的差不多,所以考古学家觉得它们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官窑烧制而成的。但叫它们姐姐和妹妹是根据出土时间来决定的。”“妹妹的壶高18.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8.2厘米,腹径17.2厘米,重600克,足径4.3乘8.2平方厘米。它的外形和它姐姐的外形差不多,壶体扁圆,直径小唇口,浅圈足,底足在沙胎上挂着一层很薄的护胎釉,以昂起的凤首作流;以卷起的凤首作柄,花纹的位置差不多,但是凤尾样子略有些不同。”
青花凤首姊妹扁壶,做工细致,将凤凰刻画的活灵活现,好似正的凤凰在壶上休息。青花凤首姊妹扁壶就像一对老友,时隔千年,在自相遇。不过遗憾的是,妹妹青花凤首扁壶面稍有残缺,壶柄残缺,希望有一天,能有一双和蒋道银先生一样的巧手,可以修补这样的遗憾。使青花凤首扁壶像刚做好一样,一鸾一凤,在次完好无损的相遇。
这就是我和青花凤首姊妹扁壶的故事,如果有一天,国家宝藏能够邀请我去当青花凤首扁壶的守护人,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答应,因为我已经爱上青花凤首扁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