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学校组织“四个一”活动,目的地是北京首都博物馆,首都博物馆非常著名,但我在那以前从来没有去过,这次活动不仅丰富了我的生活,而且拓展了我的视野。
首都博物馆简称首博,位于北京长安街西延长线上、白云路的西侧,复兴门外大街16号,原馆址是“北京孔庙”。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博物馆,是北京地区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属中国省市级综合性博物馆。截至2015年末,首都博物馆总建筑面积63390平方米,常设展览藏品数量为5622件,展馆有地上五层、地下二层。 先后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走进博物馆,我们先到清代,清代文物属玉器最有名,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青玉宴饮图插屏,一眼就可以看到它立在那儿,这是一个极具历史性的文物,讲解员老师为我们讲述了,这件文物的基本信息,“清代制作,直径有21.6厘米。玉插屏是清代较为盛行的陈设品,琢制方法主要有阴线、浮雕,一般插于木座上。此件玉插屏屏心两面纹饰均采用多层浮雕技法琢刻,一面琢刻出长廊、芭蕉、树、桌、凳、人物;另一面琢刻出山水、垂柳、小船、人物,采用远山近景法,层次分明,技法精练,抛光极好。”在那时,技术并不是非常高超,制作起来也比较步骤多,经过我后来的学习,流程基本分为五步,第一步是开玉,即将玉料外包裹的粗松的石面削掉,切削的主要工具是条锯。锯割时,要掺加水和颗粒细碎均匀的石砂(即解玉砂),以降低摩擦产生的热和增加摩擦系数。第二步是在车床上将玉料琢制出器物的大致轮廓。加工玉料的车床叫“旋车”,上面安置“扎石呙”(圆形薄钢盘)、“冲石呙”(圆形钢圈)和“磨石呙”(圆形厚钢盘),先将玉料切成方块或方条,然后冲去棱角,最后再磨细器物表面。第三步是将已经雕琢好外形的玉器,掏空它们的内膛,形成内空的空器,使用的工具是钢卷筒和一端套着弯钩的铁轴。对于一些小物件,如鼻烟壶、搬指、烟袋等,掏空时需要特别娴熟的技巧。第四步是在玉器的外表雕琢各种花纹,使用的工具类似钉子形状,主要琢刻阴线条。雕琢镂空的花纹需要打钻,使用的工具是弯弓和金刚钻,金刚钻的硬度是10度,可以刻动所有的矿物。琢刻透雕图案时,用钢丝伸入已钻好的孔眼内,按照玉片上画好的线条来切割。第五步是把已雕琢好的玉器外表,仔细地磨光。先用木制圆盘外包上牛皮(称“皮石呙”),配上似沙土的“宝料”,做最后的磨光。精美的玉器制作出来后用于摆放在尊贵的家庭中,展现一家人的威望,看起来非常显眼,作为装饰品。经过这么多繁琐的步骤,玉器才能完美出炉,可见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第二个令我喜欢的就是三羊铜罍,这件文物的牌子上写着商早期(公元前16世纪——前14世纪),通高27厘米,口径20厘米。 1977年平谷刘家河出土。敛口,口沿外折,方唇,颈粗短,折肩,深腹,高圈足。颈部饰以两道平行凸弦纹,肩部饰一周目雷纹,其上圆雕等距离三个大卷角羊首,腹部饰以扉棱为鼻的饕餮纹,圈足饰一周对角云雷纹,其上有三个方形小镂孔。此罍带有商代中期的显著特征。其整体造型,纹饰与河南郑州白家庄M3出土的罍较相似。此器造型凝重,纹饰细密,罍肩上的羊首系用分铸法铸造,显示了商代北京地区青铜铸造工艺的高度水平。青铜器的制作步骤就更多了,原作品防护和保护处理,硅橡胶模具,翻制和石膏模具翻制,腊型制作,型壳制作,脱蜡风干,高温型壳培烧,清理清砂打磨精加工,表面效果处理(作旧)保护处理。青铜器是人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商朝的青铜器用处非常的,食器用于吃饭,酒器用于喝酒,还有负责打仗的兵器。其实青铜器的颜色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是土黄色,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而且由于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模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首都博物馆藏宝甚多,还有许多我喜欢的,文物有着他们自己的历史,我希望能了解更多,讲更多的故事和大家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