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是北京地区大型综合性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5月18日正式开馆,亮相于中华第一街——长安街西延长线上,位于西城区白云路的西侧。首都博物馆新馆是一座拥有最先进设施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新馆的展览陈列以首都博物馆历年收藏和北京地区的出土文物为基本素材,吸收北京历史、文物、考古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形成独具北京特色的现代化展陈。首都博物馆以其宏大的建筑、丰富的展览、先进的技术、完善的功能,成为一座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中心” 和“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称的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并跻身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博物馆行列。
在游览“首博”时,无须局限于个别几件文物,而是通过参观首博,了解到北京三千年古城、八百年都城的城市发展史,以及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这些是的首博的亮点之处。基本陈列是首都博物馆的核心陈列。
我介绍的是瓷器展览馆,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展出了北京作为都城历史时期出土和传世的瓷器,其中以宋辽金至明清时期北京地区遗址、墓葬、窖藏出土的瓷器为特色。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共展出文物170组件。这里反映出中国陶瓷史发展的阶段及当时北京历史发展的轨迹。展览氛围恬静柔和,采用群体陈列方式。首先看珍稀的水月观音,它在在元代展厅内,这件观音菩萨像特别引人注目,它就是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件瓷塑像高67厘米,1955年出土于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菩萨像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已残。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气质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态优美,这种姿势的观音一般称为水月观音。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质洁白细腻。水月观音之由来,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与中唐画家周昉有关。晚唐、五代时期水月观音像已在各地寺院壁画中能够见到。北宋以后水月观音的影响日渐扩大,成为后世观音造像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宋代人们对水月观音的崇拜已深入到民间各个阶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见水月观音形象已演变为女性形象,面容娇美,体态婀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满了智慧和慈爱。元代元世祖信仰藏传佛教,将藏传佛教视为国教,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广建寺庙,塑造佛像。在景德镇和龙泉窑也烧造了大量的瓷质佛像,水月观音菩萨像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据说观音菩萨来到姑苏城(今苏州),看到因为战火,有数十万百姓遭到金兵的杀害。
观音菩萨心生慈悲,要施法力解救这些冤魂。于是,菩萨化作一个美丽的妇人,手持杨柳净瓶,来到冤魂集中的地方。念诵《大悲咒经》。每念一千遍,菩萨便用杨柳在净瓶中蘸一下甘露,洒向空中;然后插好杨柳,继续诵念。 当地百姓看见一个美丽的妇人建台念经,十分不解。观音菩萨对众人说道:“你们现在受金人欺侮,有数十万人冤死,非常可怜。这些亡魂三界不收,六道不管,流散在外。我今天有缘来到此地,决心超度他们,所以发愿筑台,诵经四十九天,遍洒杨柳甘露,使他们早日脱离苦海。我既不是要募捐,也不是要化斋。等四十九天后,我再与你们详细解说。”众人知道她是在无偿替姑苏人做功德,就不再议论了。
四十九天后,菩萨诵经期满,众人也如期而至。观音菩萨向众人详细解说了所诵经文。其中一人悟到:这个美丽的妇人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于是,他走上前拜道:“我听说观音菩萨时常云游人间,常常现出宝相,不知今天我们是否有福气得见您的真身?”菩萨说道:“可以。”然后指了指河边:“那河水中央不就是菩萨吗?” 众人顺着菩萨指的方向望去,看见水中有一个影子,呈现出观音菩萨的宝相。众人急忙下拜。当时水中正巧有一轮月影,非常明亮,菩萨的宝相渐渐隐没于月影中,慢慢消失了。
再来看看东汉绿釉陶孔雀灯,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通高89厘米,重10.395千克。此灯形体高大,结构复杂,通身施翠绿色釉,胎质红色。灯自下而上共分三层,第一层下端底座呈喇叭形,上托一折唇平沿大灯碗,碗沿上有对称的四个小孔,各插一支小灯盏,小灯盏外侧附柿蒂形花。第二层底座上大下小犹如罐形,其上灯碗口略小于一层,其余与第一层无异,第三层底座似钟形,上塑出一昂首开屏的孔雀,孔雀背驼一盏灯。因通身有九个灯碗可以同时点燃,所以又称"九连灯"。绿釉陶孔雀灯造型大方气派,颇具想象力,色泽亮丽,制作精良,极具时代特色,为汉代灯中的精品灯具是人类掌握火以后的一项很重要的发明。我国使用灯具的历史十分悠久,油灯作为传统的生活用具,经历了几千年演变的历史。最初,灯是从食器中的豆转化而来的(豆本是商周时一种饪食器,而陶豆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灯具)。直到汉代,灯的基本形制仍与豆差别不大,成为最常见的灯型。除豆形灯之外,在汉代还有一些像这款孔雀灯一样的装多枚灯盏的多枝灯,从三枝到十三枝不等。《西京杂记》中提到的"青玉五枝灯"、"七枝灯",都属此类。这种灯其实早在战国时就已出现,到汉代则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高度一般都在1米左右,灯盘分层错落安置,点燃之后,灯火交相辉映,火树银花,尽显豪华气派。至魏晋南北朝时,多枝灯发展得更加大型化,有"百枝灯"、"百二十枝灯"等品种。当然,像这样豪华、贵重的多枝灯还是主要供皇宫贵族使用,平民所用还是以豆形灯为主。
我再介绍一下别的地方,《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位于博物馆方形展厅二层,使用文物和图片,展示了北京从一个北方边塞发展成王朝的都城,直至新中国首都的漫漫道路。《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位于方形展厅的五层,该展览采用最具北京民俗特色的元素符号——胡同和四合院来反映展览的主题。通过展示胡同邻里的婚育、节庆等活动,表现清末民初老北京人的生活习俗和各种礼仪。首都博物馆在不同的展厅还设有各种专题陈列,包括有:《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等等,这些展览陈列,是对北京文化展现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