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去国家博物馆参观,看到了一件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是青铜器,叫司母戊鼎,也叫后母戊鼎。据说,是我们国家排名最靠前的珍宝,不但价值连城,而且禁止出国展览,比大熊猫还要受保护。它就是最著名的国宝——青铜之王。
这个物件为什么如此珍贵呢?我来向大家讲一讲。
青铜之王的世界之最和文物历史价值。
如此珍贵是因为它历史悠久,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出土青铜礼器,是特别有价值的宝贝,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
司母戊鼎是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文物,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这是几千年前的文物啊!可见历史时间有多长。
它是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的超高工艺品。制造时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充分说明商代后期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了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经测定铜锡比例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比例相符。从中可见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
它体积非常大,直高达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量是832.84公斤,都是当今世界青铜出土文物之最。
它的艺术水平也很了得。大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佩羡慕。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神兽纹,增加了本身的威武凝重感。神兽是传说喜欢吃各种食物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在它上面还有耳廓纹,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足上有蝉纹,都是清晰的线条,都以云雷纹为地。这些装饰造型优美、线条清晰,艺术历史价值相当高。
鼎的腹内壁,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画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所见文字,很具艺术特色。
总之,这尊大古青铜鼎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和高超的铸造水平。也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
经过曲折的流传,国宝受到国人艰辛保护,终于回到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最早是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吴培文,和他叔伯哥哥吴希增发掘的。那是在1939年3月,吴希增在野地里探宝,探杆深到13米时,碰到坚硬的东西,挖出土来看,有铜锈。当晚找了十七八个人趁着夜光挖,为防日本人发现,到天亮封口。第二天晚上,扩大到四十人挖,连挖三个晚上,挖起个铜锈斑斑的庞然大物,就是震惊后世的国宝司母戊鼎。
1939年11月,吴培文把方鼎司母戊运回村中,暂时埋在院中,用柴草伪装好。可很快就有人报告了日本驻东营飞机场的警备队长。日本人很快到吴培文家,日军看了看。等日军走了,吴培文他们心想,这样下去很危险,宝物可能丢失。一番商量后,打算20万大洋卖给中国古董商。但是得砸成块装箱。虽然有20万大洋诱惑,但是毕竟是作孽。大家横下一条心,决定保护好国宝大鼎。之后,吴培文和村民们埋好了大鼎,日军几次三番,用尽心机都没有找到,无功而返。宝鼎安在,天助吴也。再后来,吴培文花了20块大洋买了一个赝品,藏在自家炕洞里。不久,日本人和伪军进村抢走了赝品。为了保护国宝,吴家与乡亲三次转移埋藏地,最终国宝免遭日寇掠夺,直至抗战胜利。真是赤胆忠心保国宝,战胜了日本侵掠军。
1946年6月,时任安阳县古物保存委员会主任和县长带人把大鼎挖出,藏在委员会内。1949年解放军把大鼎转到南京博物院。1959年司母戊鼎调往北京,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即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2005年,吴培文再次见到大鼎,激动地说:“保护宝鼎没有落入日本人手中,是自己一生中做的最有价值的事。”
以上就是从两方面讲了司母戊鼎的故事,说明了这只鼎的价值和出土后的抗日经历。现在,我们一定要发扬爱护国宝的精神,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