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白奕轩:后母戊鼎

2019-01-08 16:17 千龙网

我最喜欢的青铜器是后母戊鼎,他不仅代表了我国古代青铜制造的高度繁荣,还体现出中国人民的爱国之心。

后母戊鼎(司母戊鼎),全称为后母戊大方鼎。1939年3月在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为国家一级文物。

  1939年3月,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吴培文的亲戚吴希增在野地里探宝,探杆探到13米时,碰上了坚硬的东西,挖出来一看,头上带着铜锈。当晚,他们找了十七八个人,趁着夜幕动工挖掘,为了防备日本人发现,到天亮再用原土封住洞口。第二天晚上,挖掘队伍扩大到40多个村民,抬上来一个铜锈斑斑的庞然大物,也就是国宝后母戊鼎。早在1937年11月,安阳被日军占领。后母戊大方鼎出土后,暂时埋到了吴培文的院中伪装好。可很快就有人走漏消息,向当时驻东营飞机场的日本警备队队长黑田荣报告此事。黑田荣很快就来到了吴培文家,绕着鼎一边转圈一边嘀咕“宝物!宝物!”大鼎落入了当时侵华日军的眼中。 

日本人走了,吴培文他们的心也提起来了,再留着鼎,性命难保。一番商量后,他们找来了大古董商肖寅卿“看货”,打算卖掉。肖寅卿来了后,出价20万大洋,却要求将大鼎分割成几大块装箱。农民们还真用钢锯、大铁锤,分割大鼎。虽然是受了20万大洋的诱惑,但越砸越觉得作孽,吴培文阻止大家再砸下去,大家横了一条心,决心要把大鼎好好保护起来。 

之后,日本人连续派兵进村搜宝。第一次,日军将吴家翻了个底朝天,由于此时大鼎被村民重新埋入地下,日本人终于无功而返。日本人走后,吴培文将大鼎转移到了自家马棚地下。第二次,日军来了三辆大卡车,一进村,就架起了机关枪,吴培文急急忙忙检查了马棚的伪装,又泼了些泔水,成功混出了日军的包围圈。一直在村外待到天色擦黑,吴培文听到了日本人收兵的哨声,他立刻跑回家,直奔西屋马棚,谢天谢地,大鼎仍在。吴培文大叹“大炉有灵,天助我也。”之后,吴培文花20大洋从古玩商处买了一个青铜器赝品,藏在自己家炕洞里。不久以后,日本兵和伪军又进村了,直扑吴家后院,扒开吴培文的睡炕,抢走了那个赝品青铜器。但由于日本人仍旧盯紧了吴培文的行踪,要继续搜捕他。为了保护大鼎,吴培文将大鼎托付给自家兄弟,远离家乡避难,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安阳。正是吴培文等人的保护,后母戊鼎才能保存下来,而正是吴培文等人的爱国之心,才让他们敢于站出来去守护后母戊鼎。

1946年6月,后母戊鼎被重新挖出,放入南京博物馆中展出;1959年8月,迁往中国历史博物馆;2011年3月,迁往国家博物馆。终于,后母戊鼎有了它的归宿。

后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中国高超的铸造水平;通过村民们保护大鼎的事迹,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帝国主义者的坚决抵抗态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些村民不畏惧日军的威胁,愿用生命去守护文物,今天我们能看到这样的庞然大物,不仅要感谢千年前的匠人们,还要感谢勇敢的村民,是他们为历史留下了一件厚重的珍宝,在这重量背后,不仅体现着高超的铸铜水平,更表现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所以我要介绍后母戊鼎。

责任编辑:陈晨(QL0017)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