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想给大家讲一则故事,这是关于我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学习时,所了解的一只国宝级文物的故事。
乾隆八年,督陶官唐英和其助手共同研制成夹层玲珑瓶九种,呈献给乾隆皇帝,套瓶就是其中的一种。这件套瓶内为青花瓶,外为粉彩,腹部雕刻六组镂空花果纹,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套瓶成型工艺非常繁复,需多次上釉多次入窑烧制而成,烧制成功极为不易。
“乾隆粉彩镂空花果纹六方套瓶”存世仅一对,其中一只于2000年5月2日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专场中被北京文物公司拍的,标号为639号拍品,成交价为2094.7万港币。2006年6月10日被首都博物馆永久收藏。
关于这件流浪海外多年的陶瓷珍品的回归路程,却有着一个曲折的感人故事。
关于这件陶瓷珍品的回归故事,还要追溯到7年前的一个拍卖消息。那是2000年春天,北京市文物公司总经理、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总经理秦公先生得到一条拍卖消息,英国苏富比拍卖公司不顾中国国家文物局的公开表态,执意于5月2日在香港拍卖1860年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去的《乾隆粉彩六方套瓶》,凭着高度职业敏感性,也为了不让流失的国宝不再次流失海外,秦公先生以自己丰富的文物鉴赏经验和爱国热情,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文物回归战。由于拍卖是在香港举行,谁也没有亲眼见过这件真品,也就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确定它就是从圆明园流失的国宝《乾隆粉彩六方套瓶》,在拍卖前的短暂时间里,秦公先生和有关人员经过了紧张的搜集资料查证和研究,经过对第一手资料拍卖图录的细致研究判断,认定了这件拍卖品就是当年的故物。
2000年5月2日下午2点20分,在香港苏富比拍卖现场,这件国宝拍卖开始了,现场竟拍者强手如林,当拍卖师以420万港币的底价开始叫拍后,现场场上应者如云,在经历了40多次的竟拍之后,北京市文物公司最终以1900万港币的价格压倒所有竟拍者,拍得了这件国宝。让这件流失海外的“艺术孤儿”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里。
令人遗憾的是,秦公先生却没能亲眼看一眼自己花费心血抢救回来的国宝,在拍卖会圆满成功8天之后,秦公先生却因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病逝在工作工位上。
国宝拍得回归后,经过8位权威专家的鉴定,给这件身价1900万港币的拍品鉴定结论是:“乾隆粉彩六方套瓶”是乾隆早期御窑厂烧制的器物,曾陈设于圆明园,这件传世作品极为罕见。器型规整,工艺精湛奇巧,集粉彩、珐琅彩、镂空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器,纹饰图案融合了中西文化,代表了中国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乾隆粉彩六方套瓶”属国家一级文物。
今天,这件被称为“中国陶瓷发展到登峰造极时期的登峰造极之作品”,在首都博物馆新馆的陶瓷精品展厅,向每一位参观者讲述着国宝归来的故事,绽放着国宝的美丽,也享受着祖国人民的特别厚爱。
如今,我们的祖国正在发展,变得愈来愈强大,我们依然要牢记祖国过去的耻辱,为振兴中华而勤奋读书,为建设繁荣昌盛的国家贡献光和热,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成为一颗璀灿的明珠,永远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如今,我们的祖国正在发展,变得愈来愈强大,我们依然要牢记祖国过去的耻辱,为振兴中华而勤奋读书,为建设繁荣昌盛的国家贡献光和热,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成为一颗璀灿的明珠,永远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