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米迎歌:我心仪的“老物件“

2019-01-15 10:46 千龙网

今天我带大家走进首都博物馆的民俗文化厅,找找我心中的“老物件“。

现在我们回到了民国的小巷,巷子里传出抑扬顿挫、带有浓重乡音的唱曲声来。定睛一看,发现是一个巨大的“箱子“后面传出声音来。小孩们围在箱子附近,大人们给箱子旁边的钱篓里丢上点碎钱,他们就会争先恐后的把脑袋挤到箱子里面去看纸片,这个”箱子“又会唱起曲来。这是在干什么呢?一问旁边的大人才知道,这是在“拉洋片”呢!

拉洋片是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娱活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的时候,是个名副其实的“老物件”。只不过那个时候它还不叫“拉洋片”,真正的“拉洋片”的叫法和技术是从老北京天桥开始的。在装有凸透镜的大木箱子中挂上各种排好顺序的画片,表演者一面唱着画片的故事,一面拉动画片,观众从透镜中看画片这种表演的形式叫“拉洋片”。拉洋片的内容可丰富了呢!传统的曲目有《渔樵耕读》、《水泊梁山》、《水漫金山寺》、《庚子年闹义和团》等,深受人们欢迎。

拉洋片用一木制箱,分上现两层,每层高约零点八米、长约一米。下层的正前面有四个或六个圆形孔,孔中嵌放大镜。箱内装有八张以“西湖十景”或历史、民间故事为题材的画面,演员用绳索上下拉动替换。木箱旁装有用绳牵动的锣、鼓、钹三件打击乐器,演员每唱完一段唱词后,以打击乐器伴奏。拉洋片还有“琉镜”、“推片“、”西湖景“、”水箱子“、“大洋船”等表现方式与技巧。

随着时代的变迁,画面的内容多有更换,题材也更加广泛,但随之时间,拉洋片的也越来越少了,有很多年轻人都玩不起来这“老物件”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北京拉洋片的演员最有名望的是天桥地区的焦金池,艺名大金牙,是当时天桥的”八大怪“之一。他拉起洋片来面部表情丰富、动作滑稽,部分唱词戏腔变化大、带有浓厚的乡音,为北京天桥的拉洋片事业声名远扬。

这拉洋片不仅需要画片和技术,还需要唱词的技巧。拉洋片的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自上而下的滑音拖腔都让“老物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拉洋片的唱段是将北京琴书、京韵大鼓、评剧、河北梆子中的精华综合而成的,风格质朴自然,京腔京韵听着亲切,一面看画片一面欣赏唱段,观众也不知不觉被拉洋片的故事打动。经过多年的苦苦经营,拉洋片就这样用它独特的风格在北京天桥站住了脚,名声也日益响亮。到了现在还有那么几位艺人在街头唱响拉洋片的唱段和韵律了?

这就是我心仪的“老物件“,它是北京民俗文化中最靓丽的颜色。我更希望拉洋片这个老物件、老精神可以通过我们更好的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陈晨(QL0017)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