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张一格:景泰蓝

2019-02-18 16:54 千龙网

“玉石的温润,珠宝的光泽,瓷器的细腻,金银的灿烂。”这是我眼中的景泰蓝,也是被誉为“燕京四绝”之一的景泰蓝。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反复烧制而成的器物。需经制胎、掐丝、烧焊、点蓝、打磨、镀金等上百道工序,纯手工完成,自古有“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收藏若无景泰蓝,藏尽天下也枉然”的说法。因此它也被赋予了太多的神话传说。无论是中国女蜗娘娘托梦老匠人,还是幽远的阿拉伯传说,乃至是明皇宫那把神秘的大火,欲火重生的景泰蓝,景泰蓝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没有走出过皇宫,据传说,明朝景泰皇帝很喜欢景泰蓝,这种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在那个时期得以命名和传承,那时的景泰蓝还多以蓝色为主。到了乾隆年间开始盛行了起来,在乾隆四十年的大年三十,大宴宾客时只有乾隆面前摆的所有餐具是景泰蓝,底下的大臣们全是瓷的或玉的餐具,从乾隆独享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他对景泰蓝的钟爱。这也令景泰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传承了600多年,具有纯正皇室血统的帝王级奢侈品。然而也正是因为被宫墙深锁了600余年,景泰蓝始终没有走进大众的视野。

这一帝王级奢侈品曾令民族文化辉煌。清朝末年,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铜胎掐丝珐琅制品,受到西方青睐。1904年,景泰蓝工艺品“宝鼎炉”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此后,又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再次荣获一等奖。

然而,具有极高地位和精湛艺术的民族工艺景泰蓝,曾一度濒临灭绝。清朝灭亡后,宫廷的手工艺人散落民间,景泰蓝的生产方式由宫廷制作改为民间经营,各种粗劣产品替代了美轮美奂的工艺品。到了解放前夕,从事景泰蓝生产的工人只剩几十人,优秀传统工艺处于奄奄一息境地。景泰蓝正逐渐失去了它的美和价值。

是林徽因夫妇和钱美华博士拯救了这一民族工艺。当年,林徽因与梁思成逛北京海王村旧货摊时,被一只精美的景泰蓝花瓶吸引。老板见他们很喜欢,便说:“二位还是有眼力的。这是正宗景泰蓝,别出你是再也见不到了。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这算是快绝根了。”

“这可是民族的瑰宝啊,怎么说绝就绝了呢”?

老板的话让林徽因和梁思成与景泰蓝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1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清华大学成立了“抢救景泰蓝工艺美术小组”,当时刚刚从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的钱美华,也加入了保护景泰蓝小组。他们多次调研,走访,研究,并于1956年,成立北京市第一家国营珐琅厂。林徽因和钱美华一直在为景泰蓝这一民族工艺的复兴而努力工作着。

当时,北京正在进行“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和迎接苏联文化代表团访问中国的筹备工作,这两项国际性活动的礼品和大会美工都交给了美术小组。林徽因带着钱美华几人反复推敲礼品的品种与设计方案,最终他们设计的景泰蓝台灯、烟具、金漆套盒、花丝胸针、敦煌图案丝巾等确定为赠送贵宾的礼品。这些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工艺品受到各国与会代表和来访苏联艺术家们的喜爱,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扬,郭沫若称“这是新中国第一份国礼”。

林徽因极钟爱景泰蓝,她描绘景泰蓝有“古玉般温润、锦缎般富丽、宋瓷般自然活泼的特质”, 钱美华女士更是钟爱自己的研究工作,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一瑰宝,她常常把自己反锁在故宫里面,清早进去,晚上出来,一干就是连续十多天。她始终记得恩师林徽因躺在病榻上,临终前的一句话“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我们手里失传。”

老师的一句话,学生的一辈子。清华大学毕业毕业的钱美华放下优厚的工作,主动到珐琅厂做一名研究工人,这一守就是60几年。她秉承师傅遗志,不断改良,将景泰蓝的制作工艺研究创新,进而将这项工艺作品推向国际,屡获殊荣。

景泰蓝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品的名称,更象征着一项古老的工艺所焕发的鲜活的生命力。精湛典雅的纹饰技巧、金碧交辉的迷人色泽、动人心弦的华美气韵、流光溢彩的艺术韵律和独树一帜的民族风格,她是当之无愧的国礼。

责任编辑:陈晨(QL0017)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