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隗宇萱:后母戊鼎的故事

2019-02-20 10:47 千龙网

“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这三个成语想必大家耳熟能详,但是这三个成语有一个共同点,你发现了吗?这三个成语都带有鼎这个字。今天我就要给大家讲鼎,我要讲的是至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商代时期的青铜礼器。青铜器中,最重要的种类就是鼎。鼎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它既是食器,又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鼎最常见的形状为圆腹、两耳、三足、盂状,当然也有少量呈斗状的四足方鼎。最早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牛羊猪肉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礼器。

后母戊鼎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皇后妇妌的庙号,祖庚、祖甲时期称之为“母戊”。此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称其为司母戊鼎,意思是“祭祀母亲戊”。这一命名一直沿用了下来,但争议一直不断。有多位学者提出,“司”字应作“后”字解,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大部分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现改名“后母戊”,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

后母戊鼎名字的由来,已经很曲折了,但是它的出土,还有一段更加曲折惊心的故事。

1939年3月,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吴培文等人在野地里探宝,发现神秘硬物,后历经三天三夜,挖出一个铜锈斑斑的庞然大物。当时,他们还不知道的是,这就是震惊后世的青铜器国宝后母戊鼎。

当时的安阳,早已被日寇占领。后母戊鼎出土后,秘密运回村中,先埋到了吴培文的院中。可很快消息被走漏,侵华日军注意上大鼎。

吴培文等人便四处联系古董商人,准备卖掉大鼎,有古董商出价20万大洋收购,却要求将大鼎分割成几大块装箱。据数据记载,村民们连夜用钢锯、大铁锤等,分割大鼎。虽然是受了20万大洋的诱惑,但越砸越不忍心,越砸越觉得作孽,而且他们也担心古董商人变卦,钱物两空。于是吴培文阻止大家再砸下去,但此时一只鼎耳已被砸下。大家经过商量,还是决定先将大鼎埋藏起来,便于保护,并且把砸掉的鼎耳另外埋藏。

之后,日本人连续派兵进村搜宝。为了隐藏此宝,他们几次转移埋藏地点,还特意买来一个无铭文的青铜器赝品,让日本人发现、抢走。真正的大鼎始终没被日本人发现。后来,吴培文将大鼎秘密托付给自家兄弟,远离家乡避难,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安阳。

此后,大鼎一直被秘密埋藏于地下。1946年6月,大鼎及鼎耳被重新挖出,上交政府。

1949年,国民党撤往台湾时,本来打算将大鼎运往台湾,但由于大鼎过于沉重,丢弃在南京机场,后被发现,转移到南京博物院。1959年大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2005年,大鼎回归安阳“省亲”,已经是83岁的吴培文老人,时隔59年终于再次与大鼎见面。老人一直觉得,保护了大鼎没有落在日本人手中,是他一生之中做得最有价值的一件事。

再次见到大鼎,吴培文老人感慨万千 。 一尊大鼎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既让他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也让他成为发掘护宝的名人,得到他应该得到的荣誉。如今,吴培文老人已走完了他84岁的生命路程,于2006年12月16日辞世。但这尊国宝却长留于天地之间,成为中华人民心中永远的骄傲。

责任编辑:陈晨(QL0017)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