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我中华,巍巍礼义邦。”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沧桑,五千年的古国文明成就了你——中国。中国不仅地大物博,而且历史悠久。在这块炽热的华夏土地上,上演着一个又一个传奇。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就是这些传奇最好的见证。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就在这些传奇中孕育而生,值得我们去挖掘、品味、钻研、继承和发扬。
作为文化的承载者,作为传奇的演绎者,那便是带有历史痕迹的每一件历史文物了。有的文物可能代表着当时那个朝代的繁荣鼎盛时期,有的文物可能象征着王朝的更替、岁月的变迁;有的文物可能跟随主人走南闯北,征战沙场;有的文物可能仅仅是为一份纯洁感人、浪漫悲哀的爱情做祭奠。
揭开历史的面纱,让我们一起去追寻文物们的专属记忆吧!
鎏金铜绿色的外衣,桑条木芯的躯体,这是一副“铜鎏金木芯马镫”。“鎏金木芯马镫”是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完整马镫,墓葬年代为公元415年。尽管年代久远,铜片也已经比较斑驳残破,露出里边的木芯来,但是我依然能够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
就是这样一副普通马镫,曾跟随它的主人北燕权臣冯素弗,出生入死。它不仅帮助主人轻松的驾驭骏马,更是以最大的限度帮助主人发挥出骑马的优势。同时,它还能在关键时刻保护主人的安全。在古代,打仗是一件苦差事。在马上打仗,就更为困难。而好的马镫可以使人与战马连接为一体,使骑在马背上的人解放双手,主人可以在马背上大幅度摆动,完成左劈右砍的军事动作。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马镫,很可能士兵们就更不能很好的打仗。有了这个马镫,这对士兵们打仗就多了一项优势。对军队赢得胜利,做了准备。可以这样说,马镫对战争的胜利与否起了很大的作用,可能正是如此,它才有资格与北燕权臣冯素弗合葬一处。
在清理出的近500件陪葬品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这对被西方世界称为“中国靴子”的“鎏金木芯马镫”。在西方人眼中,为世界带来深刻改变的中国发明实为两样:一是马镫,二是火药。马镫的出现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公元四世纪,双马镫的出现使马匹的骑乘变得稳定,改变了整个世界骑兵史。双马镫传入欧洲后,推动了骑士时代的到来。
我是很喜欢这个“鎏金木芯马镫”的,它代表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在以前那样什么都不是很发达的时候。先人们就能打造出对欧洲,对世界都影响深远的器物。它可以说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凝结着祖先的智慧的了。抚摸它身上的斑驳锈迹,我好像望见了千年以前,它的主人踩着它,驰骋疆场的景象……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中的女人是悲哀的。即使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的甄宓,也不过是胜利者的战利品。官渡大战,袁绍惨败。在袁氏父子的众多美艳妻妾中甄氏是最为秀美最具风情的。这样一个美艳不可方物的女子,使曹氏父子三人皆不禁为其怦然心动。曹操最后忍痛将其赏赐给曹丕作为妻子。
曹丕将看作珍宝。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曹丕逐渐进入权力中心,甄氏被谗言构陷,使得夫妻二人嫌隙。“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谁也未曾料到,因貌美竟然屡遭横祸,最后竟然因谗致死。即甄氏死后,深悉此情的曹丕将甄氏陪嫁的玉镂金带枕拿给曹植看时,曹丕睹物思人,不禁泣下沾襟。于是才有了那首传诵千古的《洛神赋》。而《洛神赋图》就是著名的晋代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巜洛神赋》内容画的作品,是由按曹植《洛神赋》文意安排画面顺序,分22段设色绘人物、山水、龙鱼、车马、神物,描绘了从曹植行临洛水到与洛神在梦中相会,直至他恋恋不舍告别洛神的全部内容,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
可惜的是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现存的只是宋代的摹本,真迹早已失传。辽宁博物管所藏是北宋画家所绘、现存时代最早的摹本,重现了原画浪漫唯美的风采,是中国古代绘画之瑰宝。《洛神赋图》将曹植《洛神赋》的主题思想表达的完整而和谐。顾恺之巧妙的运用各种艺术技巧将辞赋中曹植与洛神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得凄婉动人。画面奇幻而绚丽,情节真切而感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飘逸浪漫、诗意浓郁的气氛。轻轻地展开卷轴,我仿佛已经触碰到诗人那不能又不得不言的伤。是的,悲剧总是要比喜剧使人铭记在心。假若甄妃有灵,看到子建的《洛神赋》和顾大画家的《洛神赋图》,在天堂也应该得到慰藉了吧……
一件件文物诉说着一个个历史故事,很荣幸我可以俯下身来静静倾听它们的心声。我想千年以后的我,能与它们有如此一段缘分,实在是一种莫大的幸运。我会铭记历史,将这些带有我们民族烙印的文化薪火相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