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千百年来人类了解过去、展望未来的一个最好窗口,而了解历史又不得不提到一个有功之臣——文物。历史文物,它们千百年来用自己的躯体陪伴着历史的车轮辘辘而过,更用自己的生命鉴证了历史的云烟,让那些往事尘埃落定。它们静静的守候着,毫无怨言,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独具的魅力展示着历史的一幅幅画卷,只希求后人从自己的身上探求到更多,学到更多……它们如此博大无私,怎能不结交?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的价值,它是人类的杰作,也是自然与文化的结晶,故宫,长城,西夏王陵的古色古香,九寨沟,黄山的奇绝壮绝,无不令世人惊叹!
在不久前,我参观了沈阳故宫博物院,踏进博物院,一种浓浓的历史沧桑感扑面袭来,有一个物件立即吸引了我的视线——鹿角椅。听周围的的阿姨说,鹿角椅警示子孙“马上得天下”,我立马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经过查阅才知道,这鹿角椅背后的故事可是不少。
鹿角椅,顾名思义,就是用鹿角制成的坐椅。鹿角,在中国古代军营中曾作为一种防御设备加以运用。因此,皇太极所坐的这把鹿角椅,既是一件做工精美的工艺品,又兼备了防护作用的实用价值,其背后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可讲。
那么,存世近400年的皇太极御制鹿角椅,都见证了哪些故事呢?
天聪五年,明朝派兵在辽西锦州、大凌河等城修筑城垣,企图筑起对后金的坚固防线。皇太极一听此事,立刻意识到问题严重,表示要坚决回击。清初重要史料《满文老档》《清太宗实录》记载了这件史实:天聪五年,皇太极领兵赶到辽西,驻跸在大凌河城对面的一座山上,在山上搭盖黄幄布城。随后,皇太极下令用刚刚打造出来的红衣大炮轰击大凌河城。顿时硝烟弥漫,炮声隆隆,震动山谷。山中的野兽也受到惊吓四处逃窜。就在这时,一只大鹿竟然跑进皇太极所在的大帐。
按照女真族兴起之初的民俗来看,人们在野外狩猎、驻营期间,如果意外获得走兽或飞禽,将此视为吉兆,所得猎物除食用外也常将角骨予以保留。皇太极也很高兴地认为,这只大鹿的到来,是他夺取大凌河城胜利的征兆。于是,皇太极在大凌河城获胜之后,便将这次所获大鹿之角当作吉祥物带回了盛京,并制成了自己御用的鹿角椅。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入关后各代皇帝都对皇太极的这把鹿角椅倾心不已,并将皇太极鹿角椅视为楷模。除乾隆外,嘉庆等皇帝东巡盛京时,瞻仰皇太极御制鹿角椅之际,也先后赋诗咏叹。
乾隆十九年,弘历东巡盛京,他在观览皇太极所制鹿角椅后诗兴大发,御笔一挥就写下了“弯弧曾逐鹿,制器以乘龙;七宝何须羡,八叉良足供;库藏常质古,山养胜新茸;那敢端然坐,千秋示俭恭。”作完诗文之后,乾隆皇帝尤感不足,便命内务府工匠将其诗雕刻于椅子靠背之上,甚至将自己常用的“乾”“隆”圆、方连珠印也刻于椅背。
从此,皇太极鹿角椅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原来质朴的鹿角椅体现的是清初武功开国的创业精神,而后添加的乾隆御制诗文,则反映了满族人走向汉化的过程。到了此时,一件传世器物实现了多方位涵盖,包含了不同的治国策略。
看,单单是一个鹿角椅就蕴含了这么多的小故事,想必大多数人提起历史都是觉得无趣而枯燥的吧,其实不然,历史也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有趣又引人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文物,还可以让我们走近那个时代,感知不一样的世界。
历史的兴衰荣辱为我们留下了精彩与回忆,让我们得以一览它们的辉煌,那么我们更要回望历史,展望未来,不断学习前人的可取之处,使我们的国家得以持续的发展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