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里面珍藏着117余万件文物,包括清代宫廷遗留下的文物,唐、宋、元、明之书法名画,宋元漆器、珐琅、陶瓷以及各种服饰、家具等。我这次要介绍自己心仪的“老物件”就是来自这故宫博物院。
我要介绍的老物件是“各种釉彩大瓶”又名“瓷母”。我认为它之所以叫“瓷母”是因为它集古代最具特色的17种不同釉彩于一身。
瓷母自上而下共分为15个装饰层,一共17种不同的釉彩,第一层在大瓶的口沿处是珐琅彩,属于低温釉上彩,它的纹饰是胭脂紫地缠枝宝相花,第二层是洋彩,同属低温釉上彩,第三层是仿宋代的哥釉,属于高温单色釉,在大瓶的颈部是乾隆风格的青花,在颈部两侧各有一只金彩的螭龙耳,在青花下面是松石绿釉,下一层是仿宋代钧窑的窑变釉,在窑变釉下面这层式的斗彩,属于高温釉下彩和低温釉上彩之间的结合,在斗彩下面是粉青釉的贴塑,大瓶的腹部也是“瓷母”的主题纹饰,是霁蓝釉加金彩,有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和博古九鼎6幅写实画以及卐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和花卉这6幅锦地,腹部以下是仿宋代的官釉,属于高温单色釉,再下面是一层仿明代永宣风格的青花,下一层是粉彩,再下面一层是珊瑚红釉加金彩回纹,接下来一层是仿宋代的汝釉,属于高温单色釉,最后一层是酱釉加金彩卷草纹,酱釉是高温颜色釉。
如此美妙绝伦的“瓷母”,想必它的制作工艺一定不容易吧。
没错,因为瓷母的多层釉彩,所以烧制温度根本不相同。清朝也没有温度计,那么瓷母是怎样烧制的呢?其实,古代的窑工也有自己的测温方法,比如用眼睛去看窑炉中火焰的颜色;使用一次性测温瓷片等方式。因古代技术不发达,所以烧制出瓷母的几率也非常小,仅达到0.23%。是几乎不可能成功的。但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工匠却把这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完成了。
对于艺术有极高造诣的乾隆皇帝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要把历代最具特色的瓷器结合起来,有了想法之后,他立刻派景德镇的工匠们着手制作起来。于是,在景德镇督陶官唐英的指挥下完成了瓷母。
瓷母标志着中国古代制瓷艺术的巅峰,享有“中华瓷王”的美称。这也是乾隆皇帝制作它的初衷,乾隆皇帝是想要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中国古代制瓷技术的高超。瓷母也曾因花哨的外表不被接受,因历代的陶瓷都以素雅为主,所以乾隆的审美。也遭到质疑,被人们称为“农家乐审美”。对此我想说:我们不能因为瓷母的外表花哨而否定它,我们应认可瓷母就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巅峰之作。
我想,中国之所以叫做“China”瓷器,是因为外国人被中国古代的制瓷技术所折服,所震惊。自商朝开始,古代已经有了青瓷。陶瓷在我国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在古代,我国的制瓷技术就已名扬天下,丝绸之路传播了我国的瓷器使世界的人们都认识到我国制瓷技术的高超。现如今,我们国家的名字都以china瓷器来命名,可以认识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瓷器是非常重要的,而瓷母的诞生,让全世界进一步加深了我国古代制瓷业的高超技艺。
我会继续传承下去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人都对中国瓷器产生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