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北京大学教授孙蚌珠:思政课堂思考不缺席
2019-05-30 08:59 千龙网

图片1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蚌珠。千龙网记者 张嘉玉摄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蚌珠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已经30多年,她的思政课堂常常成为北大学子思考与展示的舞台。同学们根据课堂主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思政课的学习与思考。有的同学从建设美丽中国的主题获得启发完成了北大校园内垃圾分类的小报告,有的同学从坚持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这一主题,针对反腐问题展开思考并在课堂上分享。

大二学生王晓琛则和小组同学们完成了一带一路的分享报告,在课堂上展示讨论,“因为老师给我们布置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我们认为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部分,希望从一带一路的方向切入主题。”许多这样学生小组,在课堂上展示他们个性化思考,一个大主题联系起来了许多异彩纷呈的实际问题。

“课堂讨论方式比较有意思,与其说是思政课不如说是关于国家、世界、历史的融合体,能够令我们有所思考。”来自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大一学生李韵祺说道,“每节课都有presentation(即展示报告),每节课都有同学讲述自己的看法。内容脚踏实地,不会空泛。”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千龙网记者 张嘉玉摄

“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自信、知识面广,特别善于独立思考。”所以在授课上,不能简单地为了形式而形式,而是要达到真正思想上的碰撞。孙蚌珠做了一个比喻,老师和学生仿佛站在两座山峰,如果都在各自说着自己的言语,就无法达到沟通和引导,孙蚌珠决定了要走到学生那里去。

孙蚌珠通过座谈会、周末学术沙龙、学术辩论、反转课堂、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心声,收集学生真正关心的问题。

“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并不意味着迎合学生。”孙蚌珠重视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增强教学针对性,从学生关心关切的问题入手,通过辨别分析,甚至和他们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引发他们的思考,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孙蚌珠倾向于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问题的方式,而不是把结论强塞给学生。

孙蚌珠也不回避尖锐问题的讨论,“有反驳质疑有争论是好事,表明学生在思考,最担心的其实应该是漠视。”(记者/张嘉玉)

个人名片

孙蚌珠,1963年出生,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分指委副主任。曾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首届全国普通高校“两课”优秀教师称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标兵人物。

责任编辑:杜铮(QL0006)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