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从这里传递出去。图为北京五中学生参加升旗仪式
1949年1月,黎明前的北平,一群中学生从东城区细管胡同的北京第五中学出发,将落款为“五中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大会筹委会”的通知单辗转送到了400多人手里。这份用废弃试卷背面印制的简易请柬,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和平解放”,让很多年轻人对“新社会”“新思想”产生了无限的向往。
这已经不是五中学生第一次将红色的希望传递出去了。五中老校友吴定生回忆,1947年,高中的王熙忠在宿舍里安了一台收音机,收听解放区的广播。电台声音非常微弱,大家把耳朵贴到喇叭上听。高中的佟继刚,姐姐是地下党领导的民联盟员。在亲人的影响下,他参加了党领导的进步学生的歌咏队和读书会。初中的吴定生在姐姐的带领下去清华“度暑假”,第一次看到了大标语、大字报,接触到了一些民主生活活动。他们将这些新思想悄悄推广给身边的同学们。
进步力量在五中慢慢集聚,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青年联盟在校园里成立。《大众哲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斯大林论知识分子》、《李家庄的变迁》、《被开恳的处女地》等中国和苏联的进步书籍,在学生间传看。有的同学参加了进步募捐活动;有的同学在校外组织小型集会,学习中国共产党颁发的《土地改革法大纲》……安静的校园里响起来令人振奋的进步歌声,同学们会不时就某一社会问题争辩,“团结就是力量”深入人心,连物理试验的作业也以它为题。
五中民联盟员们是传播希望的义务“快递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告北平市人民书》《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八项和平条件》《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条条消息,经由五中学子传递出去。有人往各个居民院落的大门缝里投,直接发送到户。有人往街道、胡同的电线杆上、墙上张贴,在公众常来常往的地方展示。还有人把传单贴到了警察格子的木板墙上。
1949年1月初,五中发展了3名党员。其中包括1940届学生梁充实。他回忆,五中全体师生参加了欢迎解放军入城式。五中的队伍排列在东交民巷附近,师生们高举着各种欢迎标语,喊着口号,唱着解放前就学会的歌曲和新学会的《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有的同学用粉笔在自己背上写上“解放”两个大字,我们用能想得出来的各种方式热烈欢迎自己的队伍。
70年岁月转瞬,国歌的词作者田汉搬到了五中隔壁,红色的希望在一代代的青年人中继续传承。去年,五中高一学生焦若洋向学校申请成立国旗护卫队,学校批准并任命焦若洋同学为第一任队长,焦若洋同学说:“有些人误解我们这一辈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感情不够,其实只是我们的表达方式不同。我在初中当过升旗手,擎着国旗,踢着正步,走过操场,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这是其他时刻都体会不到的,我迫切的希望与更多同龄人分享这种感受。”
两三天内,二三十名高一和高二学生响应。他们每天利用课间操,练动作,走队列,从最基本的军姿、停止间转法,再到起步正步互换,甚至一个挽旗花的动作都要经过千百次的磨练。
每逢周一9时05分,“出旗,齐步走”的口令会准时在操场响起。国旗护卫队的同学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护送擎旗手肩抗国旗,庄严走向升旗台。雄壮的国歌声响起,随着“敬礼”的口令,校园里同学立定,目光注视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到达杆顶。
有一次雨后,刚升完国旗,焦若洋就收到了不少投诉——“你们队伍不整齐”。焦若洋和队友们分析得头头是道:“下雨了,有水坑。队员怕弄脏了球鞋,就一会儿迈大步,一会儿倒碎步,避开水坑。队列走得自然就不整齐了。”
“那怎么办呢?” 学校德育主任陈颖问。
焦若洋憋了半天,回复说:“队伍不好带。”甚至有队员私下抱怨,想退出。
路要怎么走,自然会有不同的主张,甚至会发生激烈的争论,需要进行抉择。
陈颖循循善诱:“你觉得国旗护卫队是你的?还是你属于国旗护卫队?你们成立国旗护卫队,最希望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经过反复的商量,焦若洋和队员们给出答案:每一次升旗,都是向祖国致敬。我们的队伍是希望让更多同学明白这个道理,一起并肩仰望鲜艳的五星红旗,一起努力成为祖国的骄傲。
每个时代的人,有每个时代的梦想。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最强烈的愿望。5中校长张斌平说:“国旗护卫队已经成为升旗仪式上不可缺少的独特风景,这是最生动的一堂红色教育课。”
越来越多的师生理解了他们的执着,自愿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新学期,每次周一升旗仪式后,都会有同学自愿走上台,为“祖国点赞”。高二学生霍凯说:“去年,一款名为《太吾绘卷》的游戏诞生了,人物衣着、武功架势,处处透着中国风。中国游戏,从外到内都是原装的。我相信,未来的中国制造将在游戏领域走得更广。”高二学生张欣然说:“我的祖国曾经饱受战火与奴役,我们深知和平的可贵。作为新青年,唯有努力奋进,将助力国家发展作为己任,才能在不久的将来,将接力棒从父辈手中接过,守护我们的中国。(资料来源:北京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