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讲解员老师的步伐,我们走在军事博物馆的线路五上,感受着历史中,兵器的变革。
走到宋代,我被一艘船吸引了视线。这是一艘战船,讲解员老师说这是宋初年间钟相起义时的首领之一——杨幺为抗击南宋官军侵犯所创的一种车轮船,被称为杨幺车船。
四年春,湖南义军首领钟相被俘杀后,杨幺、夏诚、周伦等聚众数十万,退而占据龙阳,在洞庭港汊交错、险峻岛屿中创建水寨,严密设防,继续与官府抗衡。
鼎澧镇抚使兼知州程昌寓率军进剿,于鼎口被杨幺水寨义军击败后,焦躁不安,偶然有一水手木匠高宣献车船——以脚踏木制机轮为动力的大型战船——图样,于是令人按图打造。同时招充水军,招募辰、沅、靖等州兵力,合为一军,专门学习水战,想要报鼎口之辱。
绍兴元年,程昌寓率领新造车船及海鳅船队径攻下沚江夏诚水寨。夏诚寨位于下沚江口,唯西南面临陆,其余皆环水,寨内重城重壕,寨外设陷马坑,义军有备,严守以待。程昌寓不顾下沚江狭窄,江水涨落不定,急着想要炫耀车船威力,督军疾进,军队大败。程昌寓仅乘海鳅船逃脱,车船及水手木匠高宣被义军缴获。
自此,各寨义军利用鼎州、德山、澧州、钦山、药山、夹山盛产的松杉樟楠等木材,改制创新十余种车楼大船,以轻便海鳅船配合,出没于洞庭湖区,屡败宋军,取得水战优势。
杨幺改进后的车船不仅船的左右两侧装有能转动的桨轮,船尾也装有桨轮。桨轮的数目有2个到8个,最多的有24个,每个桨轮上装有8个叶片。桨轮与转轴相连。轴上装踏脚板,轴转轮也转,“以轮激水,其行如飞。”使船后退,只要向相反方向踩踏就可以了。为了保护桨轮不受损伤,桨轮外面设有保护板,这样可以避免桨轮碰坏。还由于转轴装在船舱底部,水手又在舱里踩踏,所以车轮战船上的士兵不易被敌人兵器所伤害。
公元1135年,岳飞镇压了太湖起义军,随后宋军按照俘获的车船式样进行扩建和履行,成为宋水军中的重要战舰之一。所造车船的轮数,有四轮、六轮、八轮、二十二轮、二十四轮、三十二轮等多种。这种车船成为当时南宋水军的先进战舰。宋将曾以此舰在采石矶击败了企图渡江南犯的金兵。
一直到公元1543年,欧洲才出现了能使用的明轮船,它类似于杨幺的车船,但比杨幺车船要晚400多年,这一比较充分显示中国古代船舶的技术水平。及至清朝道光年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中国方面也曾使用车船抗击英舰的进犯,英国的侵略军当时还以为是中国人看见其明轮战舰后仿制的,却不知中国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使用了。
据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分析,中国在中世纪时期制造的桨轮船估计已达到50马力,航速平均3.5~4.0海里/小时。
讲解声逐渐消失,在我心中,车船的故事还在传承。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中华文明连绵五千年之久,思想不断,创造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