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王燃:元代青花凤首扁壶

2019-07-10 15:36 千龙网

我徜徉在首都博物馆瓷器精品展厅里,在中心区陈列着一件器身为扁圆形的瓷壶。该瓷壶于20世纪70年代北京西城区旧鼓楼大街豁口元代窖藏中出土,属景德镇窑制。

我仔细观察到:白瓷体上分布着靓丽的青花色彩,造型独特新颖,壶嘴是昂起的凤首,用青花画出来的凤眼,用镂空的方式做出的凤喙,凤的双翼垂于扁壶两侧。壶柄则是卷起的凤尾。壶的下半部分为青花描绘的折枝莲花,整体来看,好像一只飞凤翱翔于莲花丛中,极富美感。

别看这并不十分显眼的瓷壶,却是唯一现存的元代青花凤首扁壶,属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珍品呀!它是元代多民族经济文化生活交融的产物,也是元代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可是,你不会想到。出土时,扁壶已成48块碎片,最小的仅有2厘米左右,指甲般大小。---这是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后知道的----出土后,有关文物人员作了粗步粘结,石膏补缺,但历经年月,修复处却变色发黄,脱胶开裂,给人的感觉仅仅就是一般修补的出土文物而已。

那么,当年的扁壶碎片是如何凤凰涅槃般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釉亮一体,素雅净洁,充满灵气的样子呢?我们不得不说这是古陶瓷修复高级工艺师蒋道银先生的杰作。

2003年,首博决定将这件国宝重新修复。蒋大师凭借他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独到的技术理念修复技艺,和师傅们对整个元代青花特有的文化信息进行了揭秘和处理,制定了整体的修复保护方案。

这是一次“从头再来”的大胆实践,经历了对扁壶加温拆分;超声波清洗碎片;树脂胶粘接及合成材料补残缺;以原器为范本,着色布底、手工补绘图案、上釉罩光。完工后,这尊元代青花凤首扁壶看不见任何人为加工痕迹,修复如初,并呈现在世人面前。

惊叹之余,我在想,蒋大师及师傅们,为什么能够把握科学的理念,又能够拥有高超的技艺,让沉睡了700余年的元代青花凤首扁壶又“活”起来呢?并且为今后我国在文物修复技术的发展与探索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切,不就是大国“工匠”精神的体现吗?

我们知道,工匠精神既是一种工作技能,更是一种精神品质。蒋大师及师傅们正是实践着“敬业爱岗,忠于职责;严谨专注,精益求精;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时代“工匠”精神,才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眼前,这尊元代青花凤首扁壶,让我们领略了它那圆润雅致的中国瓷的青花风采,从而想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从其出土残缺到圆满再现的演变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匠人”的执着与创新;同时,也让我从《元代青花凤首扁壶的故事》中,深深感悟到了当代青年要“不断进取,与时俱进”的历史担当。

责任编辑:陈晨(QL0017)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