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董舒心:司母戊鼎

2019-07-12 14:21 千龙网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展出中国最顶级的文物,珍藏并守护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前进的脉搏与魂魄,传承着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壮志。

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深藏着一个与中华文化相关的历史故事,它体现的人文价值,无一不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生活,甚至影响着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我将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国家的镇国之宝“后母戊鼎”前世今生的故事。

后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相传,在商朝时期,武丁与他的两个儿子祖庚和祖甲,父子三人开创了商朝一百年的盛世,这时候商朝的国力非常强大,经济、文化、科技都有很大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祭祀和礼仪了。祖庚和祖甲的母亲名叫妇井,她是一位农业科学家,擅长种植庄稼。妇井去世后,祖庚和祖甲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决定为母亲铸造一个鼎。现在我们给它取名为“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它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而且,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铸造时需要二三百个工匠同时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后母戊鼎厚立耳,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但在它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坎坷、曲折的故事。这件大鼎出土之际正值硝烟四起的抗战时期,日军的炮火把大半个中国变成一片焦土,残忍狠毒的日本人妄图要把中国文化摧毁殆尽。早在1937年11月,安阳被日寇占领。后母戊大方鼎出土后,秘密运回村中,暂时埋到了吴培文的院中,用柴草伪装好。可很快就有人走漏消息,报告给日军,使大鼎落入了当时侵华日军的眼中。

之后,日本人连续派兵进村搜宝,都被隐藏过去。后来,吴培文花20大洋从古玩商处买了一个青铜器赝品,下一次日军进村便用赝品瞒了过去。但由于日本人仍旧盯紧了吴培文的行踪,要继续搜捕他。为了保护大鼎安全,吴培文将大鼎秘密托付给自家兄弟,远离家乡避难,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安阳。吴培文等乡亲为保护国宝,在吴家大院三次转移埋藏地,最终将其埋藏在吴家大院东屋,免遭日寇掠夺,直至抗战胜利。

后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中国高超的铸造水平。后母戊鼎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每件文物上面的文字都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记载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后母戊鼎的前世是孝子对去世母亲的尊敬的见证者,它也是目睹日军侵略中华的见证者。它历经千年的变迁与波折,多次被掩埋,险些被日军抢走。

它的今生将由我们守护,让它传承着我们的爱国情怀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再一次变得辉煌和精彩。也希望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穿越回历史的长轮去聆听文物们的诉说,了解它们前世今生的传奇故事。

责任编辑:陈晨(QL0017)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