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再翻慢一点,那么厚一本时间;让我能有幸一览,这无数江山。五千年,在这个星球生命里,不过沧海一栗;而与个体数十载光阴相比,却又是长河漫漫。
我,站在河岸边,敬肃聆听,那属于华夏青史的阵阵波澜。
行至博物馆,当我走进这座满载风云的建筑时,盛满心头的不是岁月难灭其锋的越王佩剑,亦不是那回荡战国之声的曾侯编钟。我只想见到那条条旧简上的墨迹,那字字方寸间大秦王朝——云梦睡虎地秦简。
终见它歇息之所。柔和的光线下,我终于一览真容。相比这座建筑内的其他金石书卷、剑戈甲胃,它实在是太不起眼了。仔细观来,竹片根根通体暗黄,多带有深色斑痕;且形态并非影视剧中一般笔直,地下千年自然弯扭难齐;头尾还多裂口,实在难副国宝之名。毕竟它只是出自一秦时小吏之手,不过一工作之余的记录罢了。能有几分华美?几许璀璨?
可独独就是这小吏随笔,让我,让世人看到了这个文明的真正起点。
注视着那与现代汉字截然不同的秦隶,可能是秦隶已不像小篆那般繁复,让我依稀可以辨别出其中一些文字。“律、田、工……”我磕绊地认着一些文字,想要明晰这竹简中的内容。
“共1155枚,残片80枚……其主要内容是……”旁边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慢慢读着介绍上的文字。
我转头看向他,刚好撞上他的目光,是一位40上下的中年男人。他搭话道:“很神奇是吧,几千年了,我们还能认出来。”
“是啊……很神奇……”我又看向竹筒,不在意地回复了一句。
片刻后,他已离开,我脑中却始终挥之不散他那句“几千年了,我们还能认出来”。
是金戈铁马下强权的力量,让这个民族仍旧屹立?
还是一脉相承下血缘的力量,让曾经的小部落绵延至今?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属于一个文明的力量。
兵器总会锈蚀,血缘亦会冲淡。秦皇奋六世余烈,长策宇内,十四朝后,身死因灭,亦留下暴君之名。但“车同轨,书同文”却将“大统一”这三个字深深地烙在这个文明的背上,刻在每一个中华民族后代的骨路里。文字统一,意味着其承载的文明不会随地域之间的战争而分崩离析;制度统一,意味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将拥有着同一的奋进的目标。
分裂的欧陆,貌合神离的印度,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分崩离析的文明,他们曾经也站在同一面旗帜下,却被一次次的入侵、争斗拆解,在时光的路途上分道扬镳,甚至反目成仇。我庆幸,我们拥有这样一段奠定了统一文明起点的历史,也欣喜,这片片竹筒,将这文明起跑的瞬间书写在千年后每一位传人的眼前。
敬,这云梦睡虎地秦简;敬,这五千年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