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学校带领我们去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在国家博物馆众多的藏品中,有一件藏品,吸引了我的注意。它的名字叫佛宫寺释迦塔,又叫应县木塔,因为出土于山西应县。这座塔通体呈棕红色,因为在馆内算得上体积巨大的物体,并且长相美观,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偷偷脱离队伍去看了它的名字,回家后便止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去网上搜索了它的故事。
原来,国家博物馆放的不过是一个“缩小”版的它。真正的它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于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并于1961年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是现存最高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全塔整体架构所用全为木材,没用一根铁钉,全塔共应用54种斗拱,被称为“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对释迦塔的评价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最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发展上最有价值的坐标,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考证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史典”。看到这里我已经十分震惊了。万万没想到,一眼就吸引我注意力的这座“缩小”版佛塔竟然有如此多的奖项。那,它的故事呢?
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建成,由辽兴宗的萧皇后倡建,田和尚奉敕募建,至金明昌四年,增修益完。以作家庙,彰显家威,并有礼佛观光和登高料敌之用。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率军出师宣化,给予南侵的鞑靼、瓦剌部以有力回击。回京途中,驻跸应州。挥笔书写了“峻极神工”四字。此匾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五月重装。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鞑靼小王子犯阳和(山西阳高),掠应州。明总兵王勋迎战,被困于应州。明武宗率师援应。十月,两军在应州血战六天,小王子败退。这次决战,给鞑靼一定的打击,从此,边境安宁了几年。第二年七月,为了庆祝应州之捷,明武宗二次来应州,登塔宴赏功臣,书写了“天下奇观”四字赞美木塔。1974年,在整修塔内塑像时发现了一批辽代刻经、写经和木板套色绢质佛像画等珍贵文物,莲花台下八力士,匾额经卷和两颗佛牙舍利也都存放于此塔中。话语到此,也只是这座佛塔生平的一小部分内容,真正的它,还有无数的故事比如夜间放光:
释迦塔内既无灯又无火,周围也是一片漆黑,不会有灯光或火光的反射。而民间传说却道:木塔夜间有放光现象。据说,佛祖释迦牟尼曾托梦给佛宫寺中的慧能大师说,当地人虔诚信佛且经常布施修缮佛殿,应得好的报应,于是便在塔内放了一颗夜明珠,以使人们对报应有所察觉。所以,每当木塔修理完毕,宝塔就会放光。当地人也都认为木塔夜间放光是吉祥的预兆。又比如说
佛塔护人:
传说康熙年间的一次修缮过程中,一个木工不慎掉落一把斧子,而地下恰好有两名儿童在玩耍,大家正为两名儿童的性命担忧之际,斧子不偏不倚地落在了两个孩子的中间。人们说:“这是神仙在保佑,因此从建塔到现在没有发生过一次人员伤亡事故。”
这些故事也许由民间传播神话了些许,却也是古人的文化和智慧所在。这座佛塔不用一钉一铆却依旧在这1000多年的时光中屹立不倒,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民族的自豪。我们可以大胆的告诉世界,在一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凭靠着自己的智慧,不用一丝现代技术,创造出了,世界上最高的木塔。时至今日,它依旧屹立在那儿,像是寓意了什么,也许是寓意着,即使我们民族的巨人曾经跌倒过,但只要他一旦站起来,还是会像这座佛塔一样,屹立千年而不倒。
应县木塔是这次参观国家博物馆让我印象最深的藏品,也是让我感悟最多的。它的成绩让我骄傲,它的故事更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