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郑晨祎:后母戊鼎

2019-07-12 15:02 千龙网

这次五一我来到了国家博物馆,欣赏了其中无数珍藏文物,但真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就是这个被誉为“镇国之宝”的大家伙——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大家都熟悉的文物,它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起初,这个大家伙所吸引我的只不过是它的体形,但仔细看去,那上面细腻古朴的纹样,那器身上的点点斑驳,不禁让我的思绪飘回遥远的商代······

在一座巨大的土窑中,一位泥匠正在小心翼翼的将青铜液倒入巨大的模具中,这是一尊高大的鼎,是商王武丁为祭祀母亲,表达孝心而建的,而这惊艳世人的巨大铜鼎,正在陶模中慢慢孕育,准备一展其风华。

几载春秋,商朝经历了繁荣与和平,但灭亡也悄然而至,周武王率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而这尊宝鼎,也随着商朝的结束而存于地下,不见天日······

1939年3月,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吴培文的叔伯哥哥吴希增在野地里探宝,探杆探到13米时,碰上了坚硬的东西,挖出来一看,头上带着铜锈。当晚,他们找了十七八个人,趁着夜幕动工挖掘,为了防备日本人发现,到天亮再用原土封住洞口。村民们连挖了三个晚上,抬上来一个铜锈斑斑的庞然大物,这尊宝鼎,终于重见天日。

大鼎出土后,秘密运回村中,暂时埋到了吴培文的院中,用柴草伪装好。可很快就有人走漏消息,向当时驻东营飞机场的日本警备队队长黑田荣报告此事。黑田荣很快就来了吴培文家,绕着鼎一边转圈一边嘀咕"宝物!宝物!"大鼎落入了当时侵华日军的眼中。

日本人走了,吴培文他们的心也提起来了,再留着鼎,可能性命难保。一番商量后,他们找来了北平的大古董商肖寅卿"看货",打算卖掉。肖寅卿来了后,出价20万大洋,却要求将大鼎分割成几大块装箱。据资料记载,农民们还真用钢锯、大铁锤,趁着夜深人静分割大鼎。虽然是受了20万大洋的诱惑,但越砸越觉得作孽,吴培文阻止大家再砸下去,大家横了一条心,决心要把大鼎好好保护起来。

之后,日本人连续派兵进村搜宝。第一次,日军将吴家大院翻了个底朝天,由于此时大鼎被村民重新埋入地下,日本人无功而返。日本人走后,吴培文将大鼎转移到了自家马棚地下。第二次,日军来了三辆大卡车,一进村,就架起了机关枪,吴培文急急忙忙检查了马棚的伪装,又泼了些泔水,成功混出了日军包围圈。一直在村外待到天色擦黑,吴培文听到了日本人收兵的哨声,他立刻跑回家,直奔西屋马棚,所幸,大鼎仍在。

这之后,吴培文花20大洋从古玩商处买了一个青铜器赝品,藏在自己家炕洞里。不久以后,日本兵和伪军又进村了,直扑吴家后院,扒开吴培文的睡炕,抢走了那个赝品青铜器。为了保护大鼎安全,吴培文将大鼎托付给自家兄弟,免遭日寇掠夺。直至抗战胜利。

1948年,大鼎在首都南京首次展出,据记载,蒋介石曾亲临参观,大鼎轰动了整个南京城。

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成为镇馆之宝,并一直存于国家博物馆。成为了中国的镇国之宝。

2005年,大鼎回归安阳"省亲",已经83岁的吴培文在殷墟门口,时隔59年终于再次与大鼎见面。他一眼就认出大鼎来。"分别时兵荒马乱,再见时国富民强"。老人一直觉得,保护了大鼎没有落在日本人手中,是他一生之中做得最有价值的一件事。那一天,作为大鼎的发现人和保护人,他被特许可以抚摸大鼎。

现在,后母戊鼎仍在国家博物馆保存着。它的身上镌刻着深深地历史印痕。数千载春秋岁月,它是历史的见证者;万年后未来宏图,它是梦想的守望者。后母戊鼎的故事并未结束,它和我们一样在共同期待着未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为建设未来的宏伟蓝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责任编辑:陈晨(QL0017)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