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张鑫阳:后母戊鼎

2019-07-18 11:15 千龙网

我要讲述的一件“老物件”它可谓是被人们几经辗转,终于被安放在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里,它出土于河南洛阳,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它的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有着“镇国之宝”的美誉,相信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猜出它是何许文物了吧!

没错,我现在要讲述的历史文物正是后母戊大方鼎,关于它的介绍使我印象最深刻的莫不过一句“分别时兵荒马乱,再见时国富民强”。这句话不仅仅说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向人们诉说了年代的跨越,以及现在相聚时的喜悦,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为祖国的国富民强而骄傲,同时也深深为它们的相聚而喜悦!据历史记载,这句话源于它的“救命恩人”,司母戊鼎回归自己的家乡“省亲”时,与一位年迈的老人重逢了,老人与它有着“救命之恩”,看到它,就像看到自己的亲生孩子,他被准许可以抚摸它,听到这里,大家能听出来这位老人是谁吗?他就是吴培文老先生,对于大鼎,他有着监护人的职责,对于祖国,他更是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去守护大鼎,而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关于后母戊鼎的命名历史上有很大争议,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称其为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于是,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了。但争议一直不断,有多位学者提出,“司”字应作“后”字解,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到了如今,把“司”改为“后”,实际上是否定了从前把“司”理解为“祭祀”的说法。大部分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改为“后母戊”,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

通过考古学家的发现,两个名字都有它们自己的含义,不论是“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都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一片浓浓的孝心!我们无法回到约3600年前的商朝,去追溯大鼎的名字到底是什么,有的人认为名字只是一个代号,有的人认为名字很重要,但是我觉得每个名字对于人或事物的本身就是一种缘分,都会有它自己的故事,而人或事物的本身都有它自己的价值!

责任编辑:陈晨(QL0017)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