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渺渺14载,战火硝烟满中国。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的序幕正式拉开。82年后,我站在满经风霜的宛平城前,望着高大的城墙,心中思绪万千。
从宏伟的城门进到城内,仿佛是穿越了近百年的时空,步入了一个陌生而古老的领地——古香古色的建筑、充满民国风气的街道、悠闲自在的人们......处处都流露出一幅平和安详的景象,有谁能想到这样一处静谧之地竟是中华受列强之辱的开端之所呢?
走到街道的尽头,现代风格的广场赫然出现在眼前。而在街道的左侧,就是庄严辉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博物馆。
在长达1小时的参观中,我目睹了无数的文物,它们有的日常,有的普通,有的陈旧,但它们却一个个犹如古典有力的乐器,为我们演奏了一曲尘封的乐章,让我们在安谧之中与交织的历史对话,逐渐深入,逐渐沉沦......
在这次参观之中,最令我感触至深还是那件平凡的展品——一位英雄母亲的煎饼鏊子和蜡扦子。
在抗战的漫漫烽火中,有这样一位平凡的农村妇女,她的丈夫与五个儿子因抵抗日军侵略相继牺牲。丧夫丧子,祸不单行,然而如此悲痛却并未能挡住她不屈的脚步。她活了下来,等到了抗战胜利的那一天。从深山里走出来的她,被人们称作“英雄母亲”邓玉芬。而她,也正是这两件展品的主人.
时光如梭,那段峥嵘岁月已渐渐远去,邓玉芬也早时光随而去。然而后人却并未忘却这段历史。。
密云是邓玉芬的家乡,1891年,她就出生在这里。结婚之后,她和丈夫任宗武共生育了7个儿子。然而好景不长,1933年家乡被日军占领,邓玉芬举家搬到了临村的猪头岭。苦日子总算盼来了福音——1940年4月,八路军10团进入丰滦密建立抗日根据地。
眼见形势渐好,不甘心受日本人欺凌的邓玉芬和丈夫商量后,决定送老大、老二、老三参加丰滦密抗日游击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三个儿子奋战在前线,邓玉芬就在家里缝军鞋,一并照顾八路军伤员。猪头岭就这样成了八路军伤员的家,邓玉芬也成了八路军战士念念不忘的“邓妈妈”。
1941年,抗战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日军的“人圈”计划推进到猪头岭。面对日军的暴行,邓玉芬全家再次撤退,躲进了深山,老四和老五则参加了抗日民兵队伍与鬼子周旋。然而,噩运在第二年接二连三地降临——丈夫任宗武和四儿、五儿在“无人区”耕种时,遭鬼子偷袭而不幸遇害;同年秋,在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大儿子牺牲疆场,不久二儿子也因伤重无医药,死在了邓玉芬的怀里。一年之内失去五位亲人,邓玉芬悲恸欲绝,但一想到敌人未除,抗日未竟,她只能选择默默咬牙挺下来。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英雄妈妈的苦难并未在一年后消弭,反而迎来了最让邓玉芬痛心的小儿子之死。1944年春,日本鬼子为了肃清“无人区”的抗日力量,再次进行疯狂“扫荡”,一连七天七夜搜山剿岭。邓玉芬躲进一个隐蔽的山洞里,山洞阴冷又缺少食物,儿子小七不久就病了,浑身烧得像火炭,哭闹不止。此时敌人又来搜山,邓玉芬情急之下便从破棉袄里撕下一团棉絮,狠心塞进小七的嘴里。过了许久,敌人走远了,邓玉芬忙把棉絮扯出来,可怜的孩子已被捂得脸色青紫,气若游丝。“妈妈,我饿,饿……”连个大名都没有的小七,终究没能挺过当晚,在饥饿和病痛中死在邓妈妈的怀里。
被称作英雄的邓妈妈,背负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顽强地在深山里坚持着,终于盼到了日本投降的一天。这位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村妇女,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无私奉献了六位亲人的生命,她的故事在密云、丰宁和滦平地区广为流传。
而这两件展品,就是她为红军战士烹饪食物的工具。
邓玉芬的故事已然结束,但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一位伟大的母亲,两件看似平凡的遗物,却传承者中华人民历经屈辱却不曾为期折腰受辱的精神,这难道不是我此次之行的目的所在吗?
一物一故事,一物一传承,中国历史,中华精神,不正是流淌在这大大小小的一物之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