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教育> 正文

王烁博:虎鎣

2019-08-23 15:28 千龙网

2018年11月23日,伦敦至北京的国航班机上有一位特殊的乘客,它就是在海外漂泊百余年的圆明园流失文物——虎鎣。11时54分,航班平稳着陆。又一国宝重回祖国怀抱。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走近虎鎣的前世今生。

青铜“虎鎣”为西周礼器,曾为清宫旧藏,专供皇帝鉴赏。在商周时期一般都是用于祭祀的礼器。在西周晚期主要是用于祭祀、宴飨等典仪中“沃盥礼”的实用水器。近观此鎣,但见卧虎阔口齐牙,口下胡须呈双钩状,尾部呈盘旋状;鋬上的龙首为插屏式角,上卷唇,头顶饰虎纹,身躯呈直条状。造型精美,通体闪现着作者的匠心和智慧。虎鎣”器盖内一侧铸铭文2行4字,释文为“自作某鎣”(第三字释读存疑),是这件青铜器定名为“鎣”的重要依据。

1860年10月18日,英国军官哈利·路易斯·埃文斯站在圆明园里,眼前鳞次栉(zhi)比的楼阁让他有点眩晕。他率领士兵来到一座宫殿,把看上眼的东西一件件装走,其中就包括虎鎣。清宫旧藏,就这样在国外沉寂多年。

2018年3月,英国某拍卖机构一条题为《从圆明园获得的神圣中国古代青铜器,发现于肯特郡海滨小镇》的新闻打破百年沉寂。拍卖行的图册资料显示,这件“中国古代青铜器”就是1860年被掠的"虎鎣"!过去清政府积贫积弱,只能任由列强宰割;如今再让国宝漂泊国外,我们岂能答应?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立即联系该拍卖机构,希望其委托人就文物返还问题与中方开展对话。结果,拍卖行负责人通过邮件表示:我们拒绝撤拍。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外舆论广泛关注,社会各界强烈谴责这种蔑视中国人民文化权益与民族情感的行为。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国内主要文物艺术品拍卖平台等相继发声支持国家文物局立场,并明确表示:“如该拍卖机构执意拍卖我国流失文物,我们将终止与其开展的一切商业合作往来!”通过综合运用外交、商业、舆论等多种方式,"虎鎣"返还工作终于出现转机。后经各方努力,“虎鎣”被正式移交给中国政府。

2018年12月11日,国家文物局划拨国家博物馆青铜“虎鎣”入藏仪式在国家博物馆举行。这件牵动着全国人民目光,寄托着中国人民深厚历史文化情感的珍贵文物,历过150多年前的兵火,安然回到祖国怀抱,在国家博物馆“安家”。终于有了最好的归宿。当“虎鎣”揭幕的刹那,全场为虎鎣穿越三千年的精美而赞叹。“虎鎣”被掠流离海外,是清政府被列强欺凌的真实写照。而今,中国国力日益强大,“虎鎣”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见证。   

青铜器上常有“子孙永保”之类的铭文。可是如果没有国家强盛,谁又能保护它们?一段跨越时空的旅程,一场穿梭中西的碰撞。它立在国博的展柜里,静静地接受你的目光。

责任编辑:陈晨(QL0017)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