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高18.7厘米、底径4.5厘米、口径4厘米,是一件具有很高历史、艺术价值的珍品。其壶体扁圆,直颈小唇口,浅圈足,底足在沙胎上挂一层很薄的护胎釉。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青花色泽浓重艳丽,有晕敌现象。扁壶造型新颖独恃,将天鸡壶和马蹬壶的造型合二为一。配上精美的青花纹饰,相互衬托,使其更增添几分艺术感染力,是不可多得的元 青花瓷珍品。
该壶 以昂起的凤首作流,以卷起的凤尾作柄,凤身绘在圆形壶体上部,双翅垂至壶体两侧,壶体下部则装饰盛开的牡丹,呈现一种凤鸟飞翔于牡丹丛中颇富情趣的情景。白地兰花,色彩鲜艳,清新雅致,主题突出,更增添了几分艺术感染力。用凤首、凤尾构成壶的流和柄,以这种立体表现手法与壶体平面绘画的凤首有机的结合,融实用与美观于一体,可谓造型生动别致,动感突出,独具匠心。凤首扁壶采用多种制作工艺,壶流采用模制成型,壶柄以手捏塑成型,壶体为雕镶成型法,最后琢成整体。
青花瓷在元代中期开始大量烧制,所烧瓷器有两类:一类器型高大,纹饰繁密,如大盘,大罐,梅瓶等,多发现于西亚等地区,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另一类器型小巧、纹饰疏朗,为元代宫廷及贵族使用或行销国内,元大都1970年出土的元青花均为此类。刚出土时16件瓷器都很完整,但其中几件出土后都逐一破碎,这件青花扁壶即在其中。本次出土文物中,元青花凤首扁壶出土后破损最为严重,遂对其进行重点修复,由48块碎片粘成的首博镇馆之宝。2003年,国内著名古陶瓷修复专家蒋道银先生受首博之托,对凤首扁壶进行修复。据蒋先生回忆,这件扁壶虽然造型优美奇特、纹饰生动、釉色莹润,然而破损却相当严重,48块碎片,大如手掌,小如黄豆, 另有17处缺口。
历经数月,在蒋先生的精心修复下,凤首扁壶重获完整之身,得以重生。站在元代的青花瓷器面前,我们呼吸着那个年代的文明空气同时,在那些历史符号下,慢慢的读懂了其自身每一个生命的气息,这正是此尊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