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 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 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释迦族位于古印度东部,都城设于迦毗罗卫城,是依附于拘萨罗的一个城邦,接近于今天尼泊尔,地位不高,后为流离王所灭。以太阳为崇拜对象。释迦族保留原始宗教的占卜仪式,本族以各种石头制作成护身符。可以祈福化解凶煞。
释迦族早期修行者互相传送或者传抄“佛陀”涅槃前的言论,后来随流离王所灭后大部分真言都丢失,现今仅一些 会所 存有部分“真言”。
释迦族最著名的 佛开示 讲求七种布施,为别为为和颜施,为言施,为心施,为眼施,为身施,为座施和为察施。
释迦牟尼的生平,并非教徒刻意编写,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故事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灭后,圣典先是口口传诵,较晚才陆续出现文字经典;原始经典后来又经各部派的重新编纂。这一系列的过程,佛陀的原说一直被加工。所以在全部藏经中,某些法义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现。最多只能在一定程度体现佛陀教说的,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汉译四部阿含所代言的"原始佛教" ,其内容结构多为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于无常、无我的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