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东方战场”展厅里,我终于见到了爷爷口中经常提到的血石。这就是张自忠将军牺牲时鲜血浸染的两块血石。血石,有两块,长约6厘米,宽约3厘米,大小接近,形状近似战国时的刀币,一块正面刻着“血”字,颜色暗红如枫叶,一块正面刻着“石”字,颜色淡红如丹墀。我靠近展览台,想要离他们更近些,想要看得更清楚些,但是这两块血石只是静默无语,静默中,恍如遗世独立的高士,又像出尘不染的白荷。
我凝视着展窗中静默的血石,耳边仿佛又听到爷爷讲起了张自忠将军的传奇故事。
张将军6岁入私塾求学,忠、孝、仁、义的传统道德从小便在他的内心深深扎下了根。学习之余,最让他喜爱的是《三国演义》、《说唐》和《说岳精忠传》。这些古典名著对传统道德作了活生生的注释,关云长、岳武穆和秦叔宝的忠义侠行和浩然之气对他影响颇深。
国运衰微,男儿自当保家卫国,血染沙场。张将军戎马一生,时刻记得自己是一名军人,以国家大义、民族尊严为己任,严于律己,也严格训练部下。连日大雪,天寒地冻,许多官兵产生畏难情绪。对全营士兵说:“现在下了一场雪,你们就不想操练了,还谈什么打仗?我们当军人的第一条就是不能怕苦!”说完,他竟自脱了棉衣在雪地上跑步。全营官兵也纷纷脱下棉衣跑步。虽然官兵了给张将军起了个“张扒皮”的绰号,但没有一个人不敬佩他的军人风范。
然而日本人的铁骑碾碎了无数国人的美梦,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日军集结30万大军如猛虎下山一般扑向国民革命军。在各方联络中断的紧要关头,身为总司令的张自忠,毅然亲自率军东渡襄河,抗击来犯之敌。渡河后,在南瓜店附近顽强抗击日军,重创敌人。但终因力量对比悬殊,粮草弹药供给不济,伤亡巨大。为牵制日军主力造成外线我军对日军实施反包围,张将军力战不退。激战中,他左臂中弹,仍强忍剧痛,镇定自若地继续指挥战斗,这时日军炮弹向他射来他大义凛然,临危不惧,炮弹在他身边炸裂,他忍住伤痛,简单处理,继续督战。不幸腰部又中弹,倒在地上的他仍然浴血督战。最后时刻,他身上又中5弹,炸伤两处。弥留之际,将军留下话:“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
1940年5月16日下午注定是不寻常的下午,襄河两岸,张将军倒在了他热爱的国土之上,再也没有醒来,襄河两岸的青草萋萋,寒水泠泠,似是为忠骨鸣哀恸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张将军的鲜血染红了身下的碧石,浸透了湿润的土壤,和他的祖国永远融为一体。
张自忠的尸骨运回后方后,经检视,将军身有八处伤口,其中炮弹伤二处,刺刀伤一处,枪弹伤五处。随后,将军遗体被运往当时的战时首都重庆安葬,路经宜昌时,十万军民恭送灵柩至江岸,其间日机三次飞临宜昌上空,但祭奠的群众却无一人躲避,无一人逃散。张将军也获得了对手的尊重,日军设在汉口的广播电台在张自忠死后当日发出报道称张自忠为“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在一名日本军官的回忆录中写到“这个中国将军竟纹丝未动,如同一尊雕像。我旁边的士兵向他的头部开了一枪。这个中国将军如同山体崩塌一样塌了下去。”张将军生当人杰,死亦为鬼雄!
浸染了将军鲜血的两块血石见证了将军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从容镇定,也要见证新时代新青年们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而努力奋斗。“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枯,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将军的铮铮誓言犹在耳畔。手捧开得正盛的黄菊,离开前我在序厅雕塑群像前又一次恭恭敬敬的鞠了三个躬。岁月不老,英雄永在!